Wednesday, 30 April 2025

若同性吸引力繼續存在:在試探的慾火中遇見基督(袁幼軒)

若同性吸引力繼續存在

在試探的慾火中遇見基督


檢疫和社交距離的指令似乎只是使持續寂寞的問題更加惡化,特別是受同性吸引的單身男女。對我來說,聽到「我很怕自己就這樣孤獨一生」變成稀鬆平常的事。雖然可以理解,但這種感受是基於一個錯誤的前提:單身意味著孤單。


這種誤解並不罕見。美國最高法院就認為,痛苦是未婚者的命運――尤其是那些受同性吸引的人。在5–4分水嶺判決中,合法化了所謂的同性婚姻,甘迺迪大法官漏洞百出的多數意見指出:若沒有婚姻的指望,人「注定要孤獨地活著」。


根據健康專家的說法,孤獨是個嚴重的問題,會導致早死,甚至比肥胖嚴重得多。近期的研究顯示,缺乏社交連繫等於一天抽十五支菸。對那些與同性吸引力爭戰的人來說,「對罪說不」往往意味著放大孤獨。


這種經歷會令人感到困惑,我們順服神為何會伴隨如此艱難的試煉――無論是孤獨、經歷持續的試探或其他的掙扎?最近,我從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的故事裡找到了勇氣。三個人勇敢地說了「不」之後,兇猛的試煉就來了。當我面對我自己的試煉時,他們的經歷對我有提醒的作用。


雖然撒但可能打擊


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命令每個人都要向他所立的金像下拜,而不順服的刑罰就是死在在烈火的窯中。不出所料,巴比倫人針對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帶來惡意誹謗的報告,勃然大怒的暴君要求年輕的希伯來人立刻屈服,轉向偶像的試探往往是持續性的。


不動如山!這三個人勇敢面對當時遠古近東最有權力的統治者,並且宣告:「我們所事奉的神必能拯救我們」(但三17,新譯本)。值得注意的是,在巴比倫,沒有敬虔的父母在場教導他們要敬畏神,沒有祭司朗誦摩西的律法,沒有給亞伯拉罕子孫一同敬拜的聖殿。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所擁有的,僅僅是被人從家裡強行帶走之前的記憶(但一3~4)。然而毫無疑問地,顯然他們認識自己的神。


無論我的境遇如何


更值得注意的是後面的話:「即或不然,王啊!你要知道,我們決不事奉你的神,也不向你所立的金像下拜」(但三18,新譯本)。相信一位掌權的神,並不表示人生會隨心所願。


無論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是生是死,他們都不會拜金像。這些僅僅是青少年的人認識到,全能的神同時在勝利與悲劇中掌權。是的,主當然能把我們從慾火的試煉中解救出來,但我們能否像這三個人一樣有信心說「即或不然」呢?


這樣一個順服的偉大行動,肯定會獲得即刻的平安與安慰,對嗎?慈愛的神會讓生活變得更糟嗎?不會吧?尼布甲尼撒卻變得更加憤怒了,吩咐人把窯燒得比平時更熱七倍(但三19)。當我們做對事情時,我們的生活往往在變得更好之前變得更糟。


然而在這三個人落入窯中後,異教的王注意到第四個人與他們同在,那人「樣貌好像神子」(但三25,新譯本)。道成肉身前的基督早已與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同在了,直到他們進入熊熊烈火的中心他才出現,以馬內利在火中與他們同行。


無論你是否因為「選擇神而捨棄罪的慾望」受人嘲笑或逼迫,無論仇敵是否因為你落入試探而設法在你心中堆積過度的罪惡感與羞恥感,無論孤獨的痛苦是否使你的心靈不得安寧,請記得我們的救贖主活著,他向被救贖的人應許:他永遠不會撇下我們為孤兒(約十四18),「看哪,我就天天都與你們同在」(太28:20,中文標準譯本)。再熱的火、再猛烈的暴風雨、再劇烈的試探,都不能使我們的救主遠離。


我不再忍受


在聖經的希伯來文裡,重申就像戲劇中打在主角身上的聚光燈一樣,重複兩次可能是偶發的,重複出現三次肯定是故意的。然而,重複說四次則是強而有力、有挑釁意味的。


當窯燒得比平時更熱七倍之後,幾個壯士把沙得拉、米煞和亞伯尼歌綁了起來(但三20),這幾個希伯來的年輕人是穿著所有的衣服被綁起來的(但三21)。因為猛烈的火焰燒死了壯士,這三個被綁著的人就落入了烈火的窯中(但三23)。感到驚奇的尼布甲尼撒表示:「我們綁起來扔在火裡的,不是三個人嗎?」(但三24,新譯本)


為何重複強調四次?答案從異教徒獨裁者的口中說了出來:「我見有四個人,並沒有綁著,在火中走來走去,也沒有受傷」(但三25)「未綑綁」這個字也可以翻成「被解放」或「得自由」,因為火的緣故,沙得拉、米煞和亞伯尼歌竟然獲得了自由。火焰沒有接觸他們的身體、他們的頭髮或他們的衣服――他們身上甚至沒有類似火的氣味(但三27),神唯一讓火焚毀的,就是綑綁他們的繩索。


為何慈愛又掌權的神允許我們經歷火燒,甚至是在我們聽從他的命令之後?也許他允許我們忍受苦難,是為了使我們得自由,「基督釋放了我們,為了要使我們得自由」(加五1)。


我們跟肉體進行的這場持續性的爭戰,是多樣化又普遍存在的(彼前四12)。但我們確信,以馬內利在苦難中間會繼續與我們同在,他必定能同情我們的軟弱(來四15)。透過慾火,我們的救主也許會用它來使我們得自由。


讓這幸福的確據來掌控


就像許多基督徒單身漢一樣,我並沒有選擇單身,其實也很渴望結婚,但是神還沒有給我一個妻子。單身並不表示我「注定要活在孤獨中」,我認識幾個已婚人士,他們卻仍舊孤獨得可憐。婚姻不是消除寂寞的良方,耶穌才是。就像在火裡的第四個人,他在每個試煉與苦難中與我們同行。


此外,耶穌還為我們作了「單身卻不孤單是什麼樣子」的榜樣,在他三年的傳道生涯中,耶穌很少獨自一人。事實上,耶穌來是為了創建一個全新的「弟兄姊妹」共同體,在與他的關係中合一。鑒於舊約強調的是以肉體血緣關係(部落、家族、家室)為首,新約強調的是以基督血緣為主,一個全新、永恆的家庭,甚至婚姻也是這個世代的暫時配備。


作為家庭的教會證實,一起生活對所有的人來說都是必須且有益的――無論是單身還是已婚,無論感受的是天生的還是同性的吸引力。我們在一起彼此提醒,我們急需罪性的唯一解藥:基督和他的身體、教會。


所以,我害怕自己孤獨一生嗎?在基督裡、與基督的身體相連,我知道無論火勢有多猛烈,我永遠不會孤單。


作者:袁幼軒(Christopher Yuan)

譯者:楊忠道

原文刊載於渴慕神英文網站(連結)

作者介紹(渴慕神網站):


袁幼軒博士在穆迪聖經學院教授聖經超過十年,他關於信仰與性傾向的演講事工已經遍及五大洲。他在會議、大學校園和教會中演講。他和他的母親合著了他們的回憶錄(現在有七種語言版本):《不再是我――同性戀兒子與心碎母親的歸家之路》(校園出版),他也是《為無聲者發聲》(Giving a Voice to the Voiceless)的作者。袁幼軒畢業於穆迪聖經學院、惠頓學院研究所,並在伯特利神學院(Bethel Seminary)獲得教牧學博士學位。他最近的著作是《聖潔性戀――性戀沒有灰色地帶》(道聲出版)。

链接:https://rtv.org.tw/how-to-engage-todays-gay-marriage-debate/

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禁止禱告(卡爾楚門)

在美國,性傾向矯正治療(藉由心理學或宗教的幹預來試圖改變人的性傾向或性別認同)顯然是有爭議的。哥倫比亞特區則是無論年齡、一律禁止這種療法。這些法規可以被看作是政府對LGBTQ+事業的支援,但我們也不必完全以冷嘲熱諷的態度來看待這些法規。它們很可能反映出保護弱勢群體的願望,希望讓弱勢群體不必為立法者眼中看為虛假的療程付費。


然而,澳洲的維多利亞州剛剛通過了一項法案,該法案將大大加劇宗教自由、個人選擇和身份認同政治(identity politics)之間的衝突。而且該法案也很可能成為其他民主國家的立法模範。


這項剛被通過的法案是〈2020禁止改變或壓抑(性傾向矯正)法案〉。其基本意圖是「確保所有人,無論其性傾向或性別認同,都能在維多利亞州感受到被接納和重視,並能真實而自豪地生活」。這樣的目標讓人難以反駁,一方面是因為這個目標似乎值得稱許(畢竟誰願意生活在一個感覺不到自我價值的地方?),另一方面是因為它體現了我們當前這個講究各種療程的時代中常見的甜言蜜語。「感受到被重視以及真實地生活」是有用、空洞的短語,聽起來非常令人放心,但卻可以被賦予任何內容。我假設,或者至少希望這項新法案不會讓那些因著自身的「性傾向」而去虐待未成年人的壞人在維多利亞州感到被接納和重視。


這項法案對所謂的「改變或壓抑」定義如下:


以某人的性傾向或性別認同為基礎,為改變或壓抑該人的性傾向或性別認同,或為誘導該人改變或壓抑其性傾向或性別認同,而針對該人的做法或行為,無論是否得到該人的同意。


需要注意的是,這項法規並不考慮當事人的同意。無論當事人的意願如何,改變或壓抑的做法都是非法的。


但從宗教角度來看,該法案真正需要被重視的部分,是在於它所列出的「改變或壓抑」,這包括了:「進行宗教活動,包括但不限於祈禱、釋放或驅邪。」


簡而言之,如果有人請牧師、神父或基督徒朋友為他祈禱,希望他的性欲或性別不安能得到改變,那麼這位牧師、神父或朋友就有可能觸犯刑法。從該法規的內容來推測,父母若為子女禱告,也可能觸法,甚至當父母教導子女說不受約束地表達性慾(至少在當代資產階級品位的規範內)是不恰當的之時,也會觸法。


這項規定顯然不是基於對禱告的任何抽象反對而設立的。如果立法者相信上帝存在,那麼他們大概會相信:假如這種禱告確實有害,那上帝也有足夠的智慧不去理會這種有害的禱告。如果他們認為上帝不存在,那麼我們似乎就有理由去認為說他們會視這種禱告為一種沒意義、甚至是荒謬的做法。


即使這項政策不是抽象的,它也揭示了新身份認同政治的一個層面:不能容忍這個事業的叛徒。無論是麥克霍特(John McWhorter)呼籲在美國流行的反種族主義新宗教的復興狂熱,還是澳洲某個匿名者認為他的性別不安是他的思想問題,而不是他的身體問題,這些行徑都被認定是這個事業的叛徒;這些「叛徒」甚至會被視為心存惡意之徒,或者至少會被視為是在傷害自己的人。


這項立法還顯示了現代強調個人極端自由的一個最奇怪的結果。在這樣的世界裡,理論上所有人都必須被允許可以擁有自己的敘事身分。但由於有些敘事身分會不可避免地與其他敘事身分對立,因此,有些身分必須有能夠被賦予合法地位的特權,而另一些身分則必須被視為文化癌症。而這意味著,在一個諷刺性的轉折中,個人不再是主權者,政府不得不以執法者的身份介入。於是就由當年的遊說團體來決定各種立場的對錯,而結果呢,想變成異性戀或「雙性戀」的同性戀或跨性別者就不能被容忍,因為他的敘事身分會讓別人的敘事身分受到質疑。我們可以說,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威脅。對他的願望給予任何程度的合法性,都會對其他人的願望的規範地位構成挑戰。


所以必須禁止人們為這些「異端」禱告,即使他們主動要求別人為他們禱告。這並不是因為這樣的禱告會對他們造成傷害,而只是因為這樣的禱告見證了這樣一個事實:並非所有的人(甚至不是所有的同性戀者和跨性別者)都會接受當前這種性別身分政治的甜言蜜語。


也許這是鼓舞人心的。也許西方社會終於開始清醒地意識到,基督教的核心是在見證一個事實,即這個世界的現況並非其原本該有的樣子。當「禱告」這種基本的宗教活動(常被非宗教人士斥為毫無意義的胡言亂語)變成一個民主國家所立法敵對的目標時,也是一個不祥的現象。我們可能還沒有淪落到立法去定罪思想的程度,但我們似乎已經到了這個程度:即使是在祈禱中表達某些思想,也會被視為犯罪行為。我冒著鼓勵人們犯重罪和輕罪的風險,敦促大家祈禱其他國家不要效仿維多利亞州的例子,因為如果各國都如此效仿,那麼幾年後,為我們的主所不認同的幾乎任何事情禱告,都可能變成是非法的了。


链接: https://rtv.org.tw/prohibiting-prayer-in-australia-by-carl-r-trueman/

有人天生就是同性戀嗎?(袁幼軒)

有人天生就是同性戀嗎?

「這就是我!」

就在1993年,我把我出櫃的敘事建立在這直率的宣告上――無論從哪方面來看,我都是認真的。「我沒有選擇成為同性戀」,我推論說,「我天生就是這樣!」


我完全相信我的性傾向就是我身分的核心――不純粹是我想要什麼或我做了什麼。這感覺像是我終於找到了真實的自己,我的內心與我的朋友都肯定這一點,正如我周圍的世界那樣。「這就是我!我是同性戀!」


性取向似乎千真萬確,但事情的真相為何?

我們是否應該簡單地接受性取向是與生俱來的,作為唯一的專業術語來描述持續不斷且別無選擇的同性吸引力?還是我們應該退一步思考,在神真理(關於我們是誰)的光照之下審慎評估這個想法?老實說,除非我們先從神學人類學,就是神對「我們是誰」的想法和啟示著手,否則我們就無法開始明白人類的性行為。


重新定位

現代性取向的概念起源於心理學這個學科,根植於世俗對人類學的理解,即拒絕「原罪」(一種對「性取向」的批判性評價,見羅莎莉亞.巴特菲爾:《坦誠不受阻》〔Openness Unhindered〕,頁93~112)。例如,認為同性的性取向不過是種殘疾(即墮落的自然後果,像是失聰),而不是道德上的後果。這個概念危險地靠近被稱為伯拉糾主義的古老異端,它否認原罪、被第五世紀的教會譴責。在今天充滿無限灰色地帶的世界裡,在聖經「性」的議題上草率含糊,基本上就是在與異端眉來眼去。


美國心理學會(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對「性取向」作出這樣的定義:


性取向是指對男性、女性或雙性產生情感、愛情以及/或者性吸引力的持續性模式。性取向也指一個人的認同感是基於這些吸引力、相關行為、加入分享這些吸引力的群體。


同性戀腦神經科學家西蒙.列維(Simon LeVay)解釋說,性取向就是「使我們傾向於經歷『性吸引』的特徵」(《同性戀、非同性戀及其原由》頁1)。在一份國際人權文件中,性取向被定義為「在情感、愛情、性方面產生深度吸引的能力」。在其他地方,美國心理學會把這些吸引力描述為「通常無法選擇」。因此,性取向表達的是一種無法選擇的、持續渴望性與戀愛的「能力」,而這種傾向已經被歸類為新的人格特質。


不幸的是,我們把自己「限制」在這種世俗和人本主義的典範裡――透過性傾向來定義自我,我們認為沒有其他的選項。然而,當聖經與世俗的框架之間有選擇的餘地,基督徒難道不應該偏愛聖經的框架,而不是世俗的框架嗎?這種經歷到同性之間無法選擇的、持續渴望性與戀愛的「能力」,神的話語能提供我們一個更好的理解框架嗎?


是的,它能!這框架稱為「罪」。


做同性戀?

我並不是說擁有同性吸引或試探的能力就是神學家講的「本罪」(有罪的思想、慾望、言語和行為)。可是,原罪和「內住的罪」的概念卻符合每一種對同性性取向的描述。原罪是一個無法選擇的狀態,而內住的罪是有罪的慾望或行為的持久模式。既然有效的聖經框架早已存在,為何試圖再挪用、修補一個術語呢?


今天有些人說,同性之間性與愛情的吸引力源自於神的形像,而不是源自墮落――所以它是好的,甚至是可以聖化的。這來自於誤解,以為「做同性戀」包括欣賞同性的美。然而,如果我們把性傾向擴大到包含對美的欣賞(與性和愛情無關),那每個人都會是同性戀。這既是無稽之談,也是無益之舉。


然而,如果按照「同性的」性與愛情的慾望行事是罪,那就沒有什麼「中立」或「可以聖化」。這些慾望源自墮落,而不是神的形像。性方面的罪總是包含道德的成分,同性的吸引力在原罪中找到了它的起源。讓我們說清楚:關於原罪,沒有什麼中立或無辜的!


對於同性吸引,問題就是罪。但對基督徒來說,我們的神沒有丟下我們不給答案。


不管你生下來是什麼樣子

可是有人生來就是同性戀嗎?聽媒體和流行文化的說法,這似乎是一個科學肯定已經證明的事實。然而,為了調查可能影響同性吸引力發展的潛在生物與環境因素――在進行的眾多研究中,目前還沒有得出任何的結論。


美國精神醫學學會(The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最近於2015年作出了這個聲明:「有人認為性取向是天生的、不變的;然而,性取向的發展卻橫跨一個人的一生」。科學家根本沒有找到促進性吸引力發展的因素,所以宣稱「性吸引力的先天性是已獲證明的事實」是站不住腳的,也是不負責任的。


儘管缺乏證據,人們仍然相信有人天生就是同性戀,並且這樣就夠了。然而對基督徒來說,天生並不表示某件事是可允許的;生來就是罪人並不會使罪惡合理化。我們必須把人指向一個更為重要的主張:不管你出生時什麼是對的或什麼是錯的,耶穌說:你必須重生。


你是否認為「自己天生就是個酒鬼」並不重要,你必須重生!你是否認為「自己天生就是個騙子」並不重要,你必須重生!你是否認為「自己天生就是個色情成癮者」並不重要,你必須重生!你是否認為「自己生來就有任何其他性犯罪的掙扎」並不重要,你必須重生!


大好的消息

當我們重生時(透過神的話語〔彼前一23〕、藉由聖靈〔約三5~8〕),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我們是新造的人(林後五17)。我們能夠恨我們的罪,卻不恨我們自己。我們的性傾向不再是我們「是誰」,而是我們「怎樣」。我們治死自己的老我,好叫基督能在我們裡面活著(羅八13;加二20;西三5)。罪的影響如此普遍、如此徹底、如此極端,以至於任何進天國的人都必須完全重生(約三3)。


無論我們來到世上時「罪的景況」如何,我們都需要一個完全的轉變――唯有我們的神和創造主,已經藉著在基督裡的恩典與信心,奇妙地使這種轉變成為可能了(弗二4~10)。這信息不是只針對同性戀社群,或只針對那些經歷同性吸引的人。這是給每個人的信息:你必須重生!而祂就是照著自己的大憐憫,使我們重生的那一位(彼前一3)。


親愛的朋友!這是大好的消息!


作者:袁幼軒(Christopher Yuan)

譯者:楊忠道

原文刊載於渴慕神英文網站(連結)

作者介紹(渴慕神網站):


袁幼軒博士在穆迪聖經學院教授聖經超過十年,他關於信仰與性傾向的演講事工已經遍及五大洲。他在會議、大學校園和教會中演講。他和他的母親合著了他們的回憶錄(現在有七種語言版本):《不再是我――同性戀兒子與心碎母親的歸家之路》(校園出版),他也是《為無聲者發聲》(Giving a Voice to the Voiceless)的作者。袁幼軒畢業於穆迪聖經學院、惠頓學院研究所,並在伯特利神學院(Bethel Seminary)獲得教牧學博士學位。他最近的著作是《聖潔性戀――性戀沒有灰色地帶》(道聲出版)。


全文链接:https://rtv.org.tw/is-anyone-born-gay/

同性戀的反面是什麼?(袁幼軒)

同性戀的反面是什麼?

為何結婚不是我的使命


比爾在33歲成為基督徒,之前他尋求同性關係有11年的時間。身為新的信徒,他非常願意娶一個女人,甚至生孩子。然而,如今三十年過去了,他仍然沒有結婚,作為單身漢的他找到了敬虔的滿足。比爾服事生活過得很充實,他指導許多經歷與自己相似的男人。


在同性戀群體中生活多年以後,馬可也信了基督,基督徒的新生活並沒有讓他對異性有任何性趣或好感。他樂意並甘願一輩子單身――以為這就是真基督徒的唯一選項。


馬可和安德莉亞成了最好的朋友,她也是基督新的追隨者。她從破碎的過往中走出,有過幾個虐待她的男友,甚至墮過兩次胎。因為那些關係是有毒的,所以她決定暫時不約會,而專注在她與神的關係上。兩人在一起感到很安全,馬可知道她不想約會,安德莉亞也知道女孩並不吸引他,他們彼此愛得很深,卻是柏拉圖式的。


過了一段時間,馬可開始注意到她的一些事情,是他以前從未注意到的。新的戀情展開了――包括身體與情感。他鼓足勇氣,約安德莉亞出去。經過幾個月的約會,馬可就向她求婚了。在他們的新婚之夜,他向自己的新娘告白:「親愛的,我真的無法解釋,我沒有被任何其他的女人吸引,我單單被你吸引了!」


兩個男人,兩種追求,兩條道路。比爾想結婚,至今仍舊單身。馬可單身也很滿足,但如今他跟安德莉亞結婚了。神的道路往往不是我們所預期的,甚至不是我們曾經想要的。對一些人來說是單身,對另一些人來說是結婚。然而對所有的人來說――無論是單身還是已婚、受同性還是異性吸引,目標都是聖潔。


突破不好的典範


我們生活的世界充滿無數的灰色地帶――不只五十道「陰影」。模稜兩可對於假教導來說,是無害卻惡毒的提議。因此,我們必須把握每一個用愛心來表達的機會:合乎聖經的道德觀是意料中的、完美的非黑即白。因此,我們不能說各種形式的異性戀都是聖潔的,或是神完美的標準。


異性戀被定義為:「關於異性之間的性關係」,這是非常廣泛的,包括有罪的行為――一個男人跟幾個不同的女人睡覺、丈夫和另一位女士一起背著他的妻子偷情,甚至是同居的男女朋友之間那種固定「一夫一妻制」的關係。


然而有些基督徒會考慮到這些同性吸引個體的「成功」案例,因為他們實現了自己的「異性戀潛能」(《羞恥與依戀的喪失》〔Shame and Attachment Loss〕24頁;此為「性傾向扭轉治療」的書籍――譯注)。但聖經並沒有祝福各種各樣肆意的異性關係――不管是亂倫(創十九31~36),或是強姦(創卅四2),或是賣淫(路十五30),或是通姦(太十四3~4),或是婚前性行為(約四16~18)。


世人是怎麼想的


單純沒有條件限制地說「異性戀是正確的」,別人聽到的可能是「默默贊同上述的淫亂」。當然,並不是所有異性戀的行為或關係都是有罪的――丈夫和妻子之間的結合是神所祝福的――但我們也必須認識到,異性戀並不等同於合乎聖經的婚姻,對於單身也隻字未提。


異性戀和同性戀這兩個名詞起源於一種世俗人類學,將性欲高舉成「把人類分門別類」的合法手段。這真的是基督徒應該支持的存有學範疇嗎?我們實際上是被自己的性欲和性行為定義的嗎?


世人接受異性戀和同性戀這兩個術語,部分是因為性欲和性表達對未信者來說是最重要的事。課堂和電視螢幕上大力宣傳這種意識形態,認為「性」與「性傾向」是分不開的、必需的,是我們身分的兩個重要面向。


借用這種世俗的、人為的異性戀範疇來描述「神如何呼召基督徒生活」,會錯過祂對聖潔所定的完美標準。另外,針對這個問題,聖經並沒有根據我們的性欲望――或任何其他種類的欲望,從根本上對人類進行分類。使用一個混淆、模糊我們真實身分的名詞是不明智的,我們必須嚴正地拒絕接受這樣的一個廣泛的類別(包括有罪的行為),執著於只會增加混亂的術語是不負責任的。


聖道是怎麼說的


與其肯定世俗的範疇,不如我們來看看什麼是合乎聖經的。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全新的範疇,用來代表神的性倫理:聖潔性戀。我們已經把自己限制在錯誤的框架裡:異性戀、雙性戀或同性戀,現在是時候掙脫這世俗典範的束縛、擁抱神對「性戀」的異象了!聖潔性戀這個名詞簡化了、釐清了原本複雜的對話。


聖潔性戀僅由兩條道路組成:單身時的貞潔和婚姻裡的忠貞――正如神所規定的,是丈夫和妻子之間的忠貞。貞潔不僅僅是戒絕婚外性行為,它表達的是純淨與聖潔。忠貞不僅僅是維持婚姻裡的貞潔和避免不正當的性行為,它表達的是立約的承諾。


我把這些說成兩條道路,而不是「抉擇」。對大多數人來說,單身不是一種選擇。如果你仔細想想,沒有人天生已婚――我們生來就是單身的!雖然有些人可能會選擇保持單身,但起初絕不會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聖潔性戀不是什麼新鮮或了不起的玩意兒。從創世記到啟示錄,只有兩條路與神對性表達的標準一致:如果是單身,不要在婚前發生性關係,同時逃避淫慾;如果是已婚,要在性和感情方面忠於你的異性配偶,同時也要逃避淫慾。我們所有的人站在同一陣線為聖潔性戀而戰。神對全人類的呼召是聖潔,而不是根據性愛或浪漫欲望的持久模式來決定「我們該如何生活」。


給所有人的好消息


在我信主之前,我聽到這樣的「基督教」信息,既明確又清晰:同性戀是錯的,而異性戀是對的。若我想成為基督徒,似乎表示我必須成為對女人有性趣的人――好像我對女人有愈多的性愛欲望,我就愈是個基督徒男人。太多的基督徒錯誤地認為:像我這樣的人,主要的目標就是遏止或降低同性吸引力,發展異性吸引力。


但這有什麼壞處呢?如果有人想結婚,幫助他們對異性有性趣不是很好嗎?但這才是真實的:要使他人為婚姻作好準備,最好的方法就是幫助他們更像耶穌。婚姻成功的關鍵不是性慾望,而是與基督聯合。


神吩咐我們「要聖潔,因為我是聖潔的」(利十一44~45;十九2;二十7;彼前一16)。同性戀合乎聖經的反面不是異性戀――這不是最終的目標,同性戀的反面是聖潔。事實上,每個罪惡鬥爭的反面都是聖潔。


敬虔的婚姻和敬虔的單身,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我們最好別再強調其中一面,而沒有強調另一面。兩者都是好的,聖潔性戀――單身時的貞潔和婚姻裡的忠貞――對所有的人來說,都是非常好的消息。


全文链接:https://rtv.org.tw/what-is-the-opposite-of-homosexuality/

祂把人造成男的和女的(袁幼軒)

祂把人造成男的和女的

性、性別、神的形像


「性別」(“gender”)是一種社會建構嗎?(社會建構論認為許多事實或知識是由社會建構出來的――譯注)男或女應該是個人選擇的問題?有兩種以上的「性別」嗎?


十年前,除了世俗大學的英語和婦女研究系所,這些問題都還聞所未聞。然而也許這聽起來很怪,甚至該受天譴,今天很多人對上述三個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的。也許你的幼稚園小朋友有個玩伴,養成了「性別中立的」觀念,或是你的咖啡店使用有「首選代名詞」(“preferred pronouns”)(第三性的性別選項――譯注)的名牌;或者有點尷尬,你可能有個正在「變性」的家人。


雖然現代西方已失去了性別的界線,為眾多所謂的性別選項歡慶,可是基督徒應該如何根據聖經來理解、批判現今的性別概念呢?我們會先理解這四個範疇(性、性別、規範、呼召),而不是把它們混為一談了。


性:男的、女的


「性」這個詞有兩個定義,可以指性交的行為,或男女的類別。我們在這裡要討論的,是集中在第二個定義上。


作為男的或女的生理性別(sex),是客觀、二元的分類。在這個意義上,性別指的是生育功能上的劃分。然而今天很多人聲稱,性別不是客觀的,而是獨斷的。例如,有人堅稱,性別是在出生時「被賦予的」。這根本不是事實,新生兒的生理性別是根據嬰兒的性器官用肉眼觀察到的,是透過DNA測試從基因方面證實的。


可是「陰陽人」呢?這種非常罕見的情況(據說是幾千分之一,不是幾百分之一)是否證明了性別不是二元的,而是多元的?答案是否定的,兼具兩性是種生物現象,即一個人可能有生殖器難以辨別或基因變異的情況。然而,在人類生物學中,畸形不會使分類無效。


性別:自我知覺(Self-Perceptions)


另一方面,「性別」這個現代的概念,是相當近期的發明,研究起來也更加困難。與生理性別不同,社會性別(gender)是種僅僅客觀存在於語言學領域的類別,它並不指向任何有形的東西。相反地,「性別」正被用來指向獨立於生理性別的一種心理現實,它是對「是男是女」的主觀自我知覺。


目前,「性別」這種心理學概念,其實是在語言上被強制執行的,要求人使用首選代名詞、重新挑選的名字來配合自我知覺,而不是客觀事實。但人心就是這樣被改變的――先改變語言。


考慮到生理性別是客觀的,社會性別是主觀的,你可能認為我們所重視的,是讓一個人的主觀想法與客觀的事實一致。事實卻恰恰相反,如今我們文化所重視的,是改變我們身體客觀的、自然的事實,以配合我們自己的主觀感覺。


大多數人的自我知覺都與自己的生理性別一致,但對一小部份其他的人來說並非如此,這種不一致帶來的精神痛苦就是所謂的性別焦慮(gender dysphoria)――是一種墮落的心理後果。有些人選擇自我認同為「男變女」或「女變男」的跨性別者(transgender),說到底就是讓心理凌駕於生理之上。


然而,這種新形式的二元論將心智與身體分開,把「自我認識」(self-understanding)提升至個人特質的決定因素――因而有了「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這個新詞。事實是,自我感知(sense of self)頂多描述我們的感受,而不是我們的身份。


規範:文化期待


但有些人聲稱,男女其實是由文化決定的。這種明確的謬論,是將男女與男子氣概和女性氣質的單獨分類混為一談了。男子氣概和女性氣質,是與身為男人或女人相關的行為特徵。誠然,這些社會規範有時會取決於我們的文化與期待。


例如,在美國的某些地區,有男子氣概常常意味著粗魯、強硬、冷酷無情、毫無藝術品味。對一些人來說,典型的純美國男人可能是個粗獷的、嗓門大的、誇誇其談的橄欖球運動員或建築工人。然而在很多其他的地方,這兩個例子不會被視為有男子氣概的人,而是野蠻的人!


誰說男人不能有藝術天賦?猶八「是所有彈琴吹簫的人的鼻祖」(創四21,新譯本),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唱戰勝埃及之歌(出十五1~18)。大衛擅長彈奏豎琴,寫下為數眾多的詩篇(撒下廿三1),他也指派人在聖殿裡擔任樂師(代上廿五1~31)。


誰說男人不能感情豐富?先知中有許多人,比如說以斯拉、尼希米和耶利米,都不害怕透過公開流淚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拉十1;尼一4;哀一16)。連耶穌自己也當眾哭泣(約十一35)。強烈的情感不是女人獨有的。


大衛王以一顆跟隨神的心聞名,他以英勇的行為著稱――首先身為一名牧童,他為保護羊群與獅子和熊搏鬥,接著是個挑戰巨人歌利亞的年輕人,後來又成為戰士君王。但大衛的敏感和直覺也很有名,大男子主義文化會視其表現與「真男人」的特質不相稱。如果大衛在今日長大,成了彈奏豎琴的小男孩,有些孩子可能會取笑他是個娘娘腔。


呼召:男人和女人


這意思是男女之間沒有任何區別嗎?與尋找主要來自社會的線索相反,我們必須將目光投向聖經。文化對男性和女性的規範也許是由社會所塑造的,但神的話語告訴我們,男女不但在價值上是平等的,他們的呼召也是不同的。我們把這種呼召的不同認定為聖經中的男人和女人,一個世俗世界不會承認的類別。


在創世記載中,神將女人造成男人「合適的幫助者」(創二18,中文標準譯本)。幫助者(希伯來文 ‘ezer)這個字的意思,不是一個比較沒有價值的人。事實上,‘ezer在舊約裡出現了21次,其中16次指的是幫助以色列的神。


「適合他」(kenegdo)傳達了互補性――既相似又相異。亞當和夏娃兩個作為人類很相像,作為男人和女人又不相似。神打算讓女人去補足男人,而不是去複製男人。這種呼召的不同,從起初就是神的設計。


使徒保羅勸丈夫要愛他們的妻子,「正如基督愛教會,為教會捨己」(弗五25),勸妻子要順服她們的丈夫,「如同教會順服基督」(弗五24)。這些清楚的呼召在婚姻裡、在教會裡、在其他領域裡也非常重要。


越過生理


在聖經第一章裡,神創造天地,用活物填滿大地。受造萬物之冠是亞當,或人(人類)。在所有各種人類特徵中,神特別強調這一個:男、女。


在「神的形像」與男女存有學範疇之間,創世記一章27節表達了一種不可否認的關係。這節經文由三行詩組成,第二行和第三行的結構是平行的,表達了神的形像與「男女」之間的關聯:


於是,神照著自己的形像創造人,


照著神的形像創造了人,


他創造了男人和女人。


「是照著神的形像被造的」和「是男的或女的」,對作為人來說,是很基本的。性別(男、女)不是簡單的生理或基因構造,就像作為人不是簡單的生理或基因運作一樣。性別首先是一個神創造的屬靈與存有學的事實,是男是女,人不能改變;性別是神作品的一個類別――祂原創的、永恆的設計。


儘管任何人都可能試圖在他或她自己的身體上改變這個事實,他們能做的最多是人工移除或增加身體部位,或是使用藥物,以非自然的方式抑制一個人身為男性或女性的要素――生理與賀爾蒙的事實。換句話說,心理僭越了生理;我的感受成了我的身份。在拒絕身體和基因事實的同時,我們就讓經歷取代了本質,更重要的是,取代了神的形像。


唯獨經歷(Sola Experientia)


作為今日生活在迷茫時代的基督徒,我們必須承認,世界混淆了這四個範疇。世界會認為男子氣概是一種社會建構(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但不是全部),然後堅稱男性和女性也是一種社會建構――顯然不是。


最終的問題是:基督徒在參與這個話題的討論時,應該把他們的重點放在哪裡?「跨性別」不僅僅是一場「何謂男性、何謂女性」的戰鬥,而是一場「何謂事實、何謂真實」的戰鬥。面對危害甚大的謊言,基督徒不能只是點頭和禮貌地微笑。


源自於浪漫主義和存在主義,後現代主義告訴我們:「你就是你的感受」。因此,經歷才是至高無上的,其他一切都得在它面前卑躬屈膝。Sola Experientia(「唯獨經歷」)戰勝了Sola Scriptura(「唯獨聖經」)。


但神說的是:「你是我把你造成的那樣」。真理不是我們感覺到的東西,不是根據我們的自我知覺。事實上,聖經告訴我們,墮落的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耶十七9)我們不能相信自己的想法和感覺,所以我們需要把它們交給神,因為我們可以「倚靠耶和華直到永遠,因為耶和華是永久的磐石」(賽廿六4)。


我拒絕讓我的心理高過我的生理。作為一個基督徒,我拒絕讓任何一者凌駕於聖經之上,我就是神造成的那樣(祂不會犯錯)。所以我是誰?神把我造成什麼樣子?


我是按照神的形像被造的,我是個蒙救贖的基督徒男人,不多也不少。


作者:袁幼軒(Christopher Yuan)/ 譯者:楊忠道

原文:刊載於渴慕神英文網站:https://www.desiringgod.org/articles/he-made-them-male-and-female

渴慕神網站作者介紹:

袁幼軒博士在慕迪聖經學院教授聖經超過十年,他關於信仰與性傾向的演講事工已經遍及五大洲。他在會議、大學校園和教會中演講。他和他的母親合著了他們的回憶錄(現在有七種語言版本):《不再是我――同性戀兒子與心碎母親的歸家之路》(校園出版),他也是《為無聲者發聲》(Giving a Voice to the Voiceless)的作者。袁幼軒畢業於慕迪聖經學院、惠頓學院研究所,並在伯特利神學院(Bethel Seminary)獲得教牧學博士學位。他最近的著作是《聖潔性戀――性戀沒有灰色地帶》(道聲出版)。


全文链接:https://rtv.org.tw/he-made-them-male-and-female/

順服在明白以先(羅莎莉亞)/所多瑪真正的罪是什麼?

心回意轉 第一章 歸信與平安的福音


順服在明白以先

在這個混亂的嚴峻考驗中,我學到很重要的一點,我學到悔改的第一個準則:人要悔改,就必須親近上帝超過親近自己的罪惡;超過多少呢?約大過一粒芥菜種的大小。悔改是要我們不論如何都來親近耶穌。有時我們非得手腳並用,爬到耶穌那裡。悔改是親密的接觸。對我們當中許多人來說,和任何人事物產生親密關係都會令人望而生畏。


基督給我力量跟隨祂時,我身為女同志的感覺並沒有就此停止。我發現,除非我順服上帝,否則祂不會改變我的感覺。在某次講道中,肯恩指出約翰福音七章17節,他稱道節經文為「順服詮釋學」。耶穌在這段經文中發言,祂說:「人若立志遵守祂的旨意行,就必曉得這教訓或是出於神,或是我憑著自己說的。』啊哈!這就對了!順服在明白以先。我想要明白,但我真的願意立志遵守祂的旨意行嗎?上帝的應許是我若「立志遵守他的旨意行」,祂就會啟示我,使我明白。聖經不只是要人要遵行祂的旨意,而是說人要「立志遵守祂的旨意行」。「想要明白」是一種理論層面的事;「立志遵著祂的旨意行」則需要採取行動。……我緊抓住馬太福音十六章24節,我牢記一點:每個信徒都得在生命中的某些時刻,跨出當時我所跨出的腳步,就是放棄自己的權利,背起祂的十字架(意即效法歷史上死而復活的耶穌,而不是忍受虐待來取悅他人)來跟隨耶穌。上帝清楚地讓我知道,我必須做一些重大的生命改變。……我學到一點:在我們感覺到有所改善或有所不同之前,我們就必須先靠信心順服。不過對當時的我而言,靠信心順服的感覺就像把自己扔下懸崖。堅忍的信心是英勇的,不是感情用事。


然後恐怖的夜晚來臨了,我夜復一夜地做夢,夢境清晰真實到讓我可以觸摸到它們。夢境的操控力道如此強烈,以致我終於醒來時,都覺得自己污穢又錯亂。我走出同志戀情的過程混亂又艱難,我花很多時間禱告──一直到如今也是如此。我非常倚重雪城教會姐妹的輔導,這些姐妹包括:芙若伊、此維恩、NM、貝琪、蘿嬪、可琳、瑪蒂和凱西。我問她們真實、脆弱的間題,她們回答我,無論如何都愛我。走出同志戀情的過程涉及許多面向,上帝慈愛地帶我踏出一小步,然後燒掉我走過的橋,使我能更安全地親近祂。從第一晚起,我就沒有回頭路了。……人為身分認同的罪悔改時,無法一回合就能完成。身分認同的罪有許多面向,在道段歷程中,我帶著己罪的不同面向去找牧師、師母和主內朋友,而且總是來到上帝面前。我指的不是同一種罪引發的不同事件或實例,而是罪的不同面向,比如驕傲如何驅使我做決定,或是我不願饒恕他人時,我的心如何閉鎖在苦毒中。我藉這些幫助走過這段歷程,除此之外別無他法;至今我仍藉這些助力走這段歷程。


……某週五晚上,我在榮恩和蘿嬪夫婦家分享此事。榮恩提醒我,橋是議人踩的。對橋來說,被踩是常態。啊哈!之後我就放鬆心情了 ,我想起道是上帝的工作,不是我的工作。不過,橋確實是要給人踩的,上帝若呼召我們擔任橋樑,我們就得學習靠祂的力量承擔被踩的沈重;這會痛,但這是好事,上帝會裝備我們。就像上帝在聖經中所應許的,祂會把我們所需的力量賜給我們,使我們站立得穩,並且信靠祂。p53-56


羅莎莉亞‧巴特菲爾(Rosaria Champagne Butterfield)是一位熱心於同志運動的「出櫃」女同志。激進的女權主義者、聰明伶俐、事業上步步高升、在大學獲得終身職的教授。愛譏諷基督教,只要有人向她「兜售」福音,就逃之夭夭的知識分子。這樣的一位女性,怎麼可能信耶穌呢?本書全面揭開一位基督徒生命中隱密的全貌,毫不掩瑕藏疾;作者未經琢磨的赤忱,必定能引起讀者的共鳴!讀這本書,不只讀到作者,也讀到自己,更讀到上帝的心。本書提供我們一個正確的認知,能與同性戀者進行溝通。而同性戀的朋友們也能藉此書認識自己。


全文链接:https://rtv.org.tw/if-anyones-will-is-to-do-gods-will/


所多瑪真正的罪是什麼?(羅莎莉亞‧巴特菲爾)

在1999年四月,我感受到耶穌基督的呼召。祂的呼召既隱微又昭彰,有如颱風眼裡的平靜。我無法拒絕祂的呼召,也無法知道我的生命會變成什麼樣子。這下子,我知道你要問什麼,你會問:我怎麼知道那是耶穌的呼召?也許那是天主教徒的罪惡感,也許那是受咖啡因驅使的潛意識,或是昨晚吃咖哩豆腐造成的結果?好吧,我不知道自己是怎麼知道的,但我當時和現在都相信那是耶穌的呼召。


當時,我才剛開始祈求上帝顯明我的罪,並幫助我悔改。我不懂同性戀為何是罪,也不懂為何同性之愛的某種特定表達方式在本質上就是罪;但我確實知道驕傲是罪,所以我決定從驕傲之罪開始悔改。我開始禱告和悔改時,我心想:有沒有可能驕傲是我一切罪惡的根源?所多瑪真正的罪是什麼?我一直以為上帝對所多瑪的審判(創世記十九章)是單單針對同性戀,我也相信上帝對所多瑪施行的是最嚴酷的審判;但我更深入讀聖經時,意外看到一段使我停下來思考的經文,這段以西結書中的經文向我顯示:所多瑪之所以受控告,是因為它的物質主義,以及他們對困苦窮乏之人的漠視,而同性戀是這些罪惡的徵兆和延伸。在這段經文中,上帝對祂在耶路撒冷城中的選民說話,並以所多瑪為例,來警告百姓隱藏的罪惡。重點是,上帝沒說所多瑪這項罪是萬罪中的至惡之罪,祂反而用所多瑪的罪,來顯明祂的百姓所犯的更大罪孽:


主耶和華說:我指著我的永生起誓,你妹妹所多瑪與她的眾女尚未行你和你眾女所行的事。看哪,你妹妹所多瑪的罪孽是這樣:她和她的眾女都心驕氣傲,糧食飽足,大享安逸,並沒有扶助困苦和窮乏人的手。她們狂傲,在我面前行可憎的事,我看見便將她們除掉。(結十六48-50)


我發現這段經文啟示一些令人驚訝的事。在這段經文中,上帝拿耶路撒冷和所多瑪相比,祂說所多瑪的罪冒犯上帝的程度,尚不及耶路撒冷的罪冒犯上帝的程度。上帝接著告訴我們同性戀的根源為何,還有罪惡的進展為何。我們在這裡讀到同性戀的根源也是其他萬罪的根源。首先,我們看到驕傲(她〔所多瑪〕和她的眾女都心驕氣傲),為何是驕傲?驕傲是萬罪的根源,驕傲給人虛假的獨立感,使人自大驕傲之人總覺得自己可以不靠上帝和他人而他們覺得自己有權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全文链接:https://rtv.org.tw/the-real-sin-of-sodom/

Tuesday, 29 April 2025

基督徒得抑郁症是因为“小信”或“信错”吗?

文·傅芬华


 

W姊妹:

基督徒得抑郁症,我总觉得和“小信”和“信错”有关。我这是偏见吗?

 

J姊妹:

抑郁症背后是黑暗势力作怪。

 

W姊妹:

难道主胜不过黑暗势力?

 

L弟兄:

@W姊妹  对的,这确实就是偏见,因为得抑郁症不单单只有灵性上的一种原因,还有身体疾病导致的抑郁、产后荷尔蒙变化导致的抑郁、遗传因素导致的抑郁、青春期荷尔蒙变化导致的抑郁……

 

如果把一切抑郁症都说成是信错和小信,是非常不明智的。

 

W姊妹:

主不能胜过这些吗?

 

J姊妹:

是靠主生活了吗?

 

Fenhua:

抑郁致因很复杂,如果是身体健康因素导致的需要医药的帮助。就像人得心脏病,主当然有能力直接医治,但祂也会借着医生的手医治。当然,如果是心因性的抑郁,药物果效基本不大,最多改善一些外表的症状,所以还是要解决人心里面的根源性问题。

约伯受苦,身体被攻击,心里想不通,灵里面开始抑郁想死,如果我们也像他的三个朋友那样辅导,就是给人带来更多伤害的辅导,我们要谨慎。

 

W姊妹:

明白。即便是因为小信或信错,也需要有怜悯之心。只是想搞清楚事实。

 

Fenhua:

嗯,抑郁的致因确实复杂,无法简单归因错信和小信。人的身心灵一体,相互影响,但人的灵性永远是占主导位置的。所以追求属灵生命的成熟长大,对防止抑郁和医治抑郁确实会有极大的帮助。

 

W姊妹:

赞成!

 

Fenhua:

@L弟兄  很多即使是身体健康因素导致的抑郁,跟人的其他身体健康的疾病一样,也常常是上帝赐予我们反省自己的属灵生命,极力追求属灵生命成长成熟的机会。因为我深信,上帝是让万事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的上帝。一个在艰难处境中依然信靠主喜乐的心,绝对是医治百体的良药。

 

W姊妹:

信心越大,信得越正确,属灵生命应该也越成熟吧。只是好像再成熟的人,也有小信,或者不明白神的心意的时候。所以主耶稣也体恤我们的软弱。实际辅导时,我们也需要体恤他人的软弱。这样理解,没错吧?

 

Fenhua:

是的,所以即便我们是如约伯那样而受苦的人,经过苦难试炼之后,对上帝的认识会进到完全的地步,从风闻有主到亲眼看见主的飞跃。

 

W姊妹:

阿们!感谢主。如果是我们自己,承认自己的软弱和无知,应该也很重要。

 

Fenhua:

嗯,是的,因为我们实在是软弱和小信的,特别是当我们落在身体疾病和魔鬼撒旦的攻击之下。

 

不过对于落在这样景况里面的弟兄姊妹,我们实在需要小心用错信或小信来加重他们的心里负荷,因为抑郁本来就容易过份自责和自我定罪。

 

W姊妹:

承认的快的,好像好的也快。

 

Fenhua:

对我们自己而言,我们确实是需要常常提醒自己,要时时承认自己的软弱和小信,理解不理解都要完全顺服转向主,但是抑郁有时就像保罗身上的一根刺,很可能会伴随有些弟兄姊妹一生之久,我们需要有更大的耐心和爱心来对待我们软弱的肢体。

 

其实,我不应该说他们是软弱的肢体,因为他们很多的人信心比我大多了,布道王子司布真的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都在跟抑郁争战就是最好的例子。

 

迫切为他们祷告,尽量用祷告也用陪伴托住他们。我们有像以赛亚那样的先知,也有像耶利米那样整日向主眼泪汪汪的先知。

 

耶利米的眼泪,甚至他在极度痛苦中的求死,我相信都是上帝所宝贵和使用的。

 

他们所经历的每场属灵争战,都需要我们祷告的手和灵里面的支持和陪伴。

 

W姊妹:

其实我们在陪伴他们的过程中显现出来的没有耐心,也是小信和不明白神心意的体现。

 

Fenhua:

阿们!求主怜悯帮助我们!

|  林后1:4  |

我们在一切患难中,祂就安慰我们,叫我们能用神所赐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样患难的人。


链接:https://web.cclife.org/View/Article/205453

Monday, 28 April 2025

在基督里独身:比有儿女的名更美

转载自:《教会》2012年9月总第37期(https://www.churchchina.org)




文/约翰派博 译/郑丽 校/杖恩


耶和华如此说:“你们当守公平、行公义,因我的救恩临近,我的公义将要显现。谨守安息日而不干犯,禁止己手而不作恶;如此行、如此持守的人便为有福。与耶和华联合的外邦人不要说:“耶和华必定将我从他民中分别出来。”太监也不要说:“我是枯树。”因为耶和华如此说:“那些谨守我的安息日,拣选我所喜悦的事,持守我约的太监,我必使他们在我殿中、在我墙内有记念、有名号,比有儿女的更美。我必赐他们永远的名,不能剪除。还有那些与耶和华联合的外邦人,要事奉他,要爱耶和华的名,要作他的仆人,就是凡守安息日不干犯,又持守他约的人。我必领他们到我的圣山,使他们在祷告我的殿中喜乐。他们的燔祭和平安祭,在我坛上必蒙悦纳,因我的殿必称为万民祷告的殿。”(赛56:1-7)


我会以我的主要观点开始和结束这篇文章,在文章中间,我会用大量的经文作为支持。我的主要观点是:神应许在基督里一直单身的你们,得到的祝福比结了婚的和有孩子的人更多,而且他呼召你们通过你们为了高举基督而有的单身奉献来彰显基督的真理,相比起婚姻和生儿育女,他的国度通过单身的人更清晰地闪耀。



这真理,就是:


1.神的家的扩展不是通过性的交合,而是通过因信基督而有的重生;[2]



2.在基督里的关系比家庭关系更加长久,更为珍贵。(当然,如果家庭中的关系同时又是在基督里的关系,那就太棒了;但我们知道事情常常不是这样);



3.婚姻关系是暂时的,它一直指向的是另一个关系,并且最终要被其所代替:基督和教会的关系——当你面对面看见的那日,你就不再需要通过预像去认识了;


4.对基督的信仰决定生命的价值;其他的关系的意义是从此而来。没有任何家庭关系是终极的,只有在基督里的关系是最终的。


要点简而言之:神应许给仍然在基督里单身的你们特别的祝福;他赐给你们生命不同寻常的呼召。所以,在基督里单身,不是在主所赐的福分里吃了亏,而是让你走一条高举基督,守约而顺服的道路,是许多人蒙召走的路。


比有儿女更美的祝福



现在让我们回头看看经文。在此我想要归功于Barry Danylak,感谢他在这个题目上的研究,感谢他的论文《从圣经神学角度看单身》对我的帮助,让我们从圣经中间的以赛亚书56:4-5开始看:



因为耶和华如此说:“那些谨守我的安息日,拣选我所喜悦的事,持守我约的太监(那些不能生育,把他们的生命变成一种服事而没有婚姻的人——作者注),我必使他们在我殿中、在我墙内有记念[3]、有名号,比有儿女的更美。我必赐他们永远的名,不能剪除。



神应许给顺服的太监祝福,这祝福比儿女更大。换句话说,神应许仍处于单身的你们,得到的祝福比在婚姻中的和生儿育女的人更大。



更加宏观地看救赎历史



但是如果要更清晰地看这件事情,我们需要更宏观地看问题。在罪未曾在这世界以先神所创造的秩序里,以及在神给犹太人的约的秩序里,从亚伯拉罕到基督的来临,神主要通过生育来建立他的约民,神主要是对一个很小的民族信实守约。所以,结婚生子[4]对于一个人的名号和产业,以及对于神的约民的存留来说,乃是至为重要的头等大事。



创造



所以在创世记1:28,神对亚当和夏娃说的第一件事情是:“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参考创世记2:18,未曾创造女人以前,耶和华神说:“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


亚伯拉罕和以撒


当神拣选亚伯拉罕为神子民的祖先的时候,神把他带出来,指着天上的星星对他说“你的后裔将要如此”(创15:5),而当亚伯拉罕因为撒拉不生育不能有儿子时,他对神说:“但愿以实玛利活在你面前”,但是神回答说“不然,你妻子撒拉要给你生一个儿子。”也就是说,肉身的后代很重要,并且是以神的方式而来。


神在创世记26:3对以撒再次确认了同样的应许:“我必与你同在,赐福给你,因为我要将这些地都赐给你和你的后裔,我必坚定我向你父亚伯拉罕所起的誓。”再此可见肉身的“后裔”对神的约很关键。


大卫和扫罗


后裔非常关键,不仅仅是由于对约的延续,而且因为一个人的名号会因为没有子孙而消失。所以扫罗让大卫起誓,因为他名的缘故不剪除他的后裔。在撒母耳记上24:21说“现在你要指着耶和华向我起誓,不剪除我的后裔,在我父家不灭没我的名。”


收继婚和路得


要注意收继婚(寡妇与亡夫兄弟结婚)的整个复杂系统——就是,一个男人娶他已经过世的兄弟的妻子,为了使他兄弟的名号存留下来。规则是第一个生的儿子要继承死去的兄弟的名号。申命记25:6说:“妇人生的长子必归死兄的名下,免得他的名在以色列中涂抹了。”这是通过肉身传承使名字永存的一条惊人规定!


关于这事最著名的例子是波阿斯同意娶路得,留存她公公以利米勒和她的丈夫玛伦的名。波阿斯说:“又娶了玛伦的妻摩押女子路得为妻,好在死人的产业上存留他的名。免得他的名在本族本乡灭没。你们今日可以作见证。”(得4:10)


耶弗他的女儿


因此你们可以看出对以色列来说,婚姻和后代对存留名号和产业是何等重要。这也难怪耶弗他的女儿请求两个月来哀哭,不是为她将要死亡,而是哭她终身为处女。士师记11:37-38a中写道:“又对父亲说:‘有一件事求你允准:容我去两个月,与同伴在山上,好哀哭我终为处女。’耶弗他说,‘你去吧!’”


以赛亚的预言“他必看见后裔”


所有这些都是为下文做铺垫,以赛亚书56:5的话语对太监和没有进入婚姻和生儿育女的人如同太阳一样闪耀:“我必使他们在我殿中、在我墙内有记念、有名号,比有儿女的更美。我必赐他们永远的名,不能剪除。”所以,这些守约的太监,虽没有婚姻,没有生儿育女,却比有儿女的人得着了更美的名号,且更被记念。


这个奇妙的应许从何而来?根基是什么,指向什么?翻回以赛亚书53章。那里是对受难的基督极为伟大的预言:“哪知他为我们的过犯受害,为我们的罪孽压伤。”(赛53:5a)这章经文里,我们有时会忽略第10节的文字:“耶和华却定意(或作喜悦)将他压伤,使他受痛苦。耶和华以他为赎罪祭。他必看见后裔,并且延长年日。耶和华所喜悦的事必在他手中亨通。”


“他必看见后裔”,这里有一个伟大的预言:当弥赛亚成为“赎罪祭”而死,并且复活而“延长年日”,通过这伟大的救赎行动,他会得到许多子女:他会“看见他的后裔”,换句话说,通过弥赛亚而来的新的神的子民,不是通过肉体的繁衍,而是通过耶稣的死亡而赎回的子民。


所以下一章(即赛54章)开始是:“你这不怀孕、不生养的,要歌唱;你这未曾经过产难的,要发声歌唱,扬声欢呼。因为没有丈夫的比有丈夫的儿女更多。这是耶和华说的。”(赛54:1)也因此我们引用的经文(赛56:5)说没有结婚的并持守神的约的人将会有“……记念、有名号,比有儿女的更美……永远的名,不能剪除。”神的真正子民,乃是通过耶稣基督而得的,他们得记念、名号、后裔和产业,并不是通过婚姻和生育。


耶稣,保罗和彼得


所以当我们来看新约,耶稣清楚地指示他的子民——神真正的子民——并非通过肉身的繁衍而生,而是通过圣灵的重生。所以他对尼哥底母说:“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约3:3)


保罗在加拉太书第3章对犹太人和外邦人说相同的话:“所以你们要知道,那以信为本的人,就是亚伯拉罕的子孙……所以,你们因信基督耶稣,都是神的儿子。”(加3:7、26)也就是说,你成为约民,不是由于肉身是亚伯拉罕的后裔,乃是通过在基督里的信心。


彼得说,我们得产业不是通过婚姻和后代,而是通过基督的工作和重生:“愿颂赞归于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神,他曾照自己的大怜悯,借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重生了我们,叫我们有活泼的盼望,可以得着不能朽坏、不能玷污、不能衰残、为你们存留在天上的基业。”(彼前1:3-4)


因此耶稣、保罗和彼得都说:在神的家庭中诞生并得以继承神的产业的儿女,不是通过婚姻和繁衍后代,乃是通过信心和重生。意思是说,基督里的单身之人,在为神养育儿女方面没有任何的劣势,可能从某些方面来说有一个巨大的优势。使徒保罗在基督里是单身,他说到因他传道而归信的人:“你们学基督的,师傅虽有一万,为父的却是不多,因我在基督耶稣里用福音生了你们。”(林前4:15)保罗是个非常伟大的父亲,并且从未结婚。他在帖撒罗尼迦前书2:7中的话可以认为是说基督里的单身女子:“只在你们中间存心温柔,如同母亲乳养自己的孩子。”所以许多基督里的单身女子可以称为:她是一个伟大的母亲,且从未结婚。



一种关系的颠覆



认真听,免得你弱化我所说的,就听不明白这件事多么有颠覆性。我不是要把单身变得感性化,让那些没有结婚的人感觉好些。我在宣告:相对于教会永恒和首要的属性,婚姻和家庭是短暂的和次要的。婚姻和家庭是暂时的,只在这个世代中,而教会是永恒的。我在陈明一个基本的圣经真理:生于人类的家庭中,不是永恒祝福的象征,但在神的家庭里面意味着永恒的祝福。在家庭基础上的关系是短暂的,而在基督里联合的关系是永恒的。婚姻是暂时的机制,但是它所代表的却是永恒,耶稣说:“当复活的时候,人也不娶,也不嫁,乃像天上的使者一样。”(太22:30)



当耶稣肉身的母亲和弟弟们要求见他的时候,耶稣说:“谁是我的母亲?谁是我的弟兄?”就伸手指着门徒说:“看哪,我的母亲,我的弟兄。”(太12:48-49)耶稣使所有事情都翻转过来。是的,他爱他的母亲和弟弟们,但那都是自然和暂时的关系。他来这世界的目的不是为了关注这个。他进入这个世界,为了从所有家庭中呼召人们为他的名进入一个全新的家庭,在这个家庭中,在基督里的单身者是和其他的人同等的,是完整家庭中的一份子,为神繁育后代,成为永恒族类的母亲和父亲。


“有一个女人大声说:‘怀你胎的和乳养你的有福了。’耶稣说:‘是,却还不如听神之道而遵守的人有福。’”(路11:27)耶稣的母亲就是遵神旨意的基督徒——无论在婚姻中还是单身之时。深吸一口气,然后重整你对事情的观念吧。


“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人为我和福音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姐妹、父母、儿女、田地,没有不在今世得百倍的;就是房屋、弟兄、姐妹、母亲、儿女、田地,并且要受逼迫,在来世必得永生。’”(可10:29-30)不管是单身的人们,还是结婚的人们,你们想要儿女、母亲、兄弟、姐妹、土地吗?你不要把自然的关系放在第一位,要跟随耶稣进入神子民的团契关系。



这话谁能领受,就可以领受 



那么对于圣经对婚姻和生育的次要和暂时属性这一观点,我们如何看待?我们会说耶稣和保罗所说的话。耶稣在马太福音19:12说:



“因为有生来是阉人,也有被人阉的,并有为天国的缘故自阉的。这话谁能领受,就可以领受。”我们不需要把这个(为天国的缘故自阉)理解成绝育手术,如同不能把耶稣所说的“若是你的右眼叫你跌倒,就剜出来丢掉”理解为生理上把自己弄成瞎子。但是这确实意味着耶稣赞许他的一些跟随者为了服事基督的国度而弃绝婚姻和性行为。“这话谁能领受,就可以领受”。


这就是保罗自己选择的方式,他也鼓励别人和他一样,在哥林多前书第7章,他说“我对着没有嫁娶的和寡妇说,若他们常像我就好……我愿你们无所挂虑。没有娶妻的,是为主的事挂虑,想怎样叫主喜悦;娶了妻的,是为世上的事挂虑,想怎样叫妻子喜悦。…… 我说这话是为你们的益处……得以殷勤服事主,没有分心的事。”(林前7:8、32-33、35)换句话说,有些人是被召为神的国度“自阉”的,保罗讲到每个人各有各的恩赐:“一个是这样,一个是那样”(林前7:7)。也就是说:“这话谁能领受,就可以领受。”



更美的祝福



那么此刻让我们心里记着这些圣经经文,以文章开始之处结束。神应许仍然在基督里处于单身的你们,所得的祝福大于有婚姻和孩子之人。



如果有人问,如果两者兼得岂不更好?婚姻的祝福和天国的祝福都能得到岂不更好?对这个问题有两个答案。一是,有一天你会发现(当然现在能了解更好),与基督同在天国里的祝福,要远远大于进入婚姻和生儿育女。问这个问题,如同问的是:充满大海,和充满顶针,两者兼得不是更好吗?


第二个回答是,无论是婚姻,还是单身,都会让我们的成圣之路面临不同的试探和机会。对每一样也有独特的奖赏,重点不在于你是结婚还是单身,而是在于你如何回应每个试探和机会。


所以我再次对所有在基督里的单身儿女说:神在将来的日子里应许给你的祝福,比处于婚姻中并生儿育女的更加美好。



基督荣耀无以伦比的展现



伴随这应许,也有独特的呼召和责任。这呼召不是说让你在三十多岁的时候仍然放任你不负责任的青春期行径。这呼召指的是在这个世界上唯有在基督里的单身男女才能做的事情,就是,他呼召你们借着高举基督的单身奉献来彰显基督的真理和他的国度,相比起婚姻和养育子女,这真理和国度通过单身得以更清晰地闪耀。只要你还是单身,你就有这个呼召:如此在基督里活着,向世界和教会更为清晰地展示:



1.神的家庭不是通过性的繁育增长,而是通过因信基督而有的重生;


2.在基督里的关系比家庭关系更加长久,更为珍贵。(当然,如果家庭中的关系同时又是在基督里的关系,那就太棒了;但我们知道事情常常不是这样);


3.婚姻关系是暂时的,它一直指向的是另一个关系,并且最终要被其所代替:基督和教会的关系——当你面对面看见的那日,你就不再需要通过预像去认识了;


4.对基督的信仰决定生命的价值;其他的关系的意义是从此而来。没有任何家庭关系是终极的,只有在基督里的关系是最终的。


无论是高举基督的婚姻,还是高举基督的单身,都归荣耀与神!阿们!






作者简介:


约翰•派博(John Piper),德国慕尼黑大学神学博士,曾执教于伯特利神学院,现为明尼亚波利斯市伯特利浸信会的主任牧师。




注解:


1、本文取http://www.desiringgod.org/resource-library/sermons/single-in-christ-a-name-better-than-sons-and-daughters(2012年8月6日存取),承蒙获准翻译转载,特此致谢。——编者注


2、这里我借用Barry Danylak ,“A Biblical-Theological Perspective on Singleness”(PDF), p.15的表达,“和旧约不同,神子民在新约中不是通过肉身的繁衍而得,乃是通过圣灵的重生。”这是Barry在剑桥大学的博士研究论文,还未发表。本文很大程度上采用了Barry的方法来看圣经中的单身问题。


3、希伯来文直译是:“在我的墙内,有手,有比儿女更美的名。”这里的“手”一词(翻译成记念)背后的意味,参照撒母耳记下18:18,押沙龙说:“押沙龙活着的时候,在王谷立了一根石柱。因他说,我没有儿子为我留名。他就以自己的名,称那石柱叫押沙龙手,直到今日。”(字面上通常翻译为“记念”)。押沙龙自己亲手为自己建造一个“记念”,(见18a),所以他用自己的手来使自己在后世被记念。也许,这个“手”的意思是告诉我们,在将来所得的福分或使我们被记念的是我们所做的一直存留的果效,仿佛我们的手仍然在活跃做工一般。


4、Danylak, p.9.


全文链接:https://www.chinesebiblicalcounseling.net/counsel_single/S_single_christ_churchina.htm

辅导单身基督徒

转载自:《教会》2011年1月总第27期,www.churchchina.org/no110107)


 


文/杰弗里•福瑞

译/王培洁 校/煦


 


不久之前,我在单身基督徒中作了一个非正式调查,其中大部分人来自圣路易斯地区。我提出的问题是:“今天的单身基督徒最迫切关心的问题是什么?”他们的回答与我在一家大型福音派教会中带领单身事工时面对的单身人士的想法惊人地相似。类似的回答反复出现,频率和强度之高,让我确信基督徒辅导员要想好好服事来接受辅导的单身信徒,就必须从神学和解经方面解答下面这三个问题。我自己在成年后作了12年的单身基督徒,最近才刚刚步入婚姻,我知道这些问题咬噬着单身者的心灵,挑战他们对神以及神对他们人生的权能旨意的认识。这篇文章就是要回答这三个问题。




问题一:我该如何应付孤独?


孤独是我们没有根的社会里的常见问题,尤其对单身者而言。单身者的流动性更强,常常与可信赖的亲密朋友分离(倘若他们努力建立亲密关系的话)。有人发现没有亲密关系更令人难过:“我没有好朋友,没有人能和我一起分享我的梦想、惧怕、喜乐和试炼。”他们对传道书的结论感同身受:“孤单”是日光之下的一件虚空之事(4:7, 8)。单身常常被困在孤独和悲伤的情绪中,对自己的未来和那位以权能的命令掌管他们未来的大能者视而不见。


克拉克【1】就是一个挣扎在孤独的迷雾中看不清未来的人。他信主时间不长,却是个委身的基督徒。他持守的教导说“神掌管万有”,他持续的感觉是“我还是痛苦”,他在两者中挣扎、撕扯,有的时候,他发现自己在公寓中来回踱步,好像想要以此释放心中感受到的张力。泪水和哭泣更是家常便饭。他不知如何用语言表达如影随形的强烈的孤独感。“我知道神爱我,但是我还是这么痛苦。”


圣经辅导员该怎么应对类似的痛苦?他在辅导克拉克的时候,怎样才能够既驱散对方心中的绝望,又敏感地感受到对方真实的情绪?帮助处在孤单试炼中的人并非易事,但是神为圣经辅导员提供他话语的真光,引导单身者安全穿越孤独的迷雾。


把人生交给基督


还好,克拉克是个委身的基督徒。与耶稣基督之间不断加深的关系是解决孤独的第一要点。对于非基督徒来说,孤独不仅仅是朋友不够多和友谊不够深入所造成的,从根本上来说这是与神隔绝的一个症状。如奥古斯丁著名的祷告所言:“主啊!我们是为你而造,若不是在你里面找到安息,我们的心就永不平静。”可能奥古斯丁当时心中想到了保罗对非基督徒的看法。保罗在他的书信中两处提到非基督徒远离神的状况,“你们从前与神隔绝,因着恶行,心里与他为敌。”(西1:21)“所以你们应当记念,你们从前按肉体是外邦人……那时,你们与基督无关,在以色列国民以外,在所应许的诸约上是局外人,并且活在世上没有指望,没有神。”(弗2:11-12)


非基督徒意识到自己孤独并由此引发的焦虑和抑郁,不过是先尝地狱的滋味,就像保罗在帖后1:8-9中所讲:“(基督)要报应那不认识神和那不听从我主耶稣福音的人。他们要受刑罚,就是永远沉沦,离开主的面和他权能的荣光。”地狱不仅是孤独,地狱是完全彻底的孤独。非基督徒没有蒙基督拯救,所能指望的不过是暂时、偶尔从孤独中得到解脱。而且,暂时的解脱也应该被看作是神的良善设计,好让人悔改(罗2:4)。福音永远是对付孤独的基础。


过顺服主的生活


然而,单单悔改认信并不一定能驱散孤独的迷雾。悔改的人必须在生活中努力追求圣洁。“你们亲近神,神就必亲近你们。”雅各在经文中重述神在创17章中的盟约式应许:“我要作你们的神,你们要作我的子民。”这个美妙的应许在整本圣经中反复出现,经文的上下文背景总是一样,就是按照神的要求顺服。(参:创17章;利26章;结36章和其它小先知书)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中,阿摩司提出了大家耳熟能详的问题:“二人若不同心,岂能同行呢?”(摩3:3)除非宣称是基督徒的这些人渴望更像神,否则就不能期待神与他同行,而与神同行是神为我们所设计的(生活方式)。(参:约14:21、23;来12:14)


那么,辅导克拉克的时候,首先要评估他和神的关系。他可能需要鼓励,帮助他不断坚持基督徒成长所必需的操练:读经、祷告、默想、敬拜,特别是要建立与其他信徒之间的关系。


然而,机械式的读经、祷告和默想不能等同于“渴慕并追求圣洁”。应该用下列问题对克拉克来个小测验:


1)你对圣经的看法与诗119和耶稣在太4:4所宣告的一致吗?

2)你默想圣经的目标和方法是什么?与亚1:8和诗1:1-3相比如何?

3)你知道自己犯罪之后,下面哪段经文的描述与你的经历相似:赛6:1-8;哀1:14-22;结6:8-10;雅4:8-10?你花多长时间认罪?

4)你在祷告中用多长时间赞美神的属性(诗145)或感谢神为你所做的事情(诗135, 136)?

5)你为自己和别人祷告的时候,为哪些事情祷告?你的祈求和以下经文相比如何:约17:1-26;弗1:15-23;腓1:3-11;帖后1:11-12;门4-7;雅1:2-6,4:3,5:16;约壹5:14-15?

6)在敬拜的时候,你是不是很难集中注意力?如果是的话,什么时候?那时候你在想什么?


视教会为自己的家


与其他基督徒团契是对抗孤独的必要方法,这点似乎不言自明。但辅导员不应臆测团契的数量和质量。以比尔为例。比尔是个停留在教会边缘的单身基督徒。他去教会参加敬拜,偶尔也参加牧师带领的祷告聚会。不过,因为他“天生腼腆”,而且他希望自己能够因为工作关系去别的地方,所以并没有积极建立亲密关系。虽然他很孤独,但是他还是要问:“(建立关系)有什么意义?”比尔没有意识到,他因为可能会离开而不建立亲密关系的决定,会加重孤独的迷雾,使其变成了绝望的毒雾。


辅导员应该对比尔的态度予以温柔的责备。不积极参与教会生活并不是天父给我们的选择。尽管比尔感到很灰心,还是应该教导他思想神的心意,也就是合乎圣经的心思意念。对于孤独的单身者来说,合乎神的心思也包括把教会当作自己的家。单身者搬到一个新的地区,只要那里有相信圣经和敬畏神的教会,就有可能在那里与基督里的弟兄姊妹建立亲密的团契关系。


比尔丧失了神赐给他应对孤独的资源,也让其他弟兄姊妹有所失,他放弃了神赐给他服事其他弟兄姊妹的机会。只有通过神所定的家庭纽带,这样的服事才能够实施。因为比尔认为自己“天生腼腆”,他就不太和别人交往,即使在祷告会中也是如此。别人提到他腼腆的问题时,他认为原因在于“我在不认识的人中间会觉得不舒服,我要是多了解他们就会容易多了!”


比尔说的有道理。但是不合乎圣经的想法蒙蔽了他的双眼,让他无法看到,从某种意义来说,他的确认识这些人。个别看来,他不认识他们,但是他知道,他们和他一样,在追求着相同的人生最终目标。他和他们都在努力让自己更像基督!因此,他们之间有团契和志同道合关系的基础。应该劝诫比尔竭力追求这种团契,他不该等着别人主动和他建立关系,而是应该自己采取主动。


竭力追求同伴和团契并不意味着比尔要不管不顾或态度粗鲁蛮横,而是意味着他要主动和教会的人交流,了解彼此的兴趣和生活背景,寻找服事的机会,操练热情好客。他不该等着友谊自动出现。要是他对以上某一领域不太有把握,就应该在辅导协谈中来讨论,并要当成作业来实践、操练。


教会的信徒是神家里的弟兄姊妹,比尔和他们在最基本的信念上应该一致。然而,他也应该知道,神会使用他们帮助他在这些信念上成长:“铁磨铁,磨出刃来。朋友相感,也是如此。”(箴27:17)辅导员要引导比尔,让他渴望经历神使用这些关系,塑造他有长兄耶稣的形象。


从盟约的角度来看基督徒友谊


或许比尔需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思索基督徒之间的关系,激励、引导他形成健康的交往模式。指导他阅读当前出版的讨论基督徒关系的书籍可能有一些帮助。不过,不幸的是,大部分这类书籍在圣经基础上都不扎实深入,没有给读者一个从神学角度理解人际关系的系统架构。大部分书籍更多从世俗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理解基督徒的关系,而不是从圣经的角度!


每当我思索这个问题,我的脑海中就会浮现一个对我们理解信徒之间的亲密关系至关重要的圣经概念:“盟约”。


注意圣经如何使用这个词。圣经如何描绘神的爱最大程度的彰显——基督为人的罪而牺牲?一个盟约(见太26:27;林前11:25;来9:11-28)。这些参考经文也明确显明,因着基督徒和基督的联合(罗6章),我们与他一起在新约上有份。还有,圣经如何描述婚姻这个人与人之间最亲密和最重要的关系?一个盟约(见箴2:17;玛2:14)。撒母耳记如何描绘大卫和约拿单之间的亲密友谊?一个盟约(见撒上20章)。【2】


我们还可以引用更多经文,但是这些足以说明盟约思想在圣经作者生命中的重要性。要培养荣耀神的亲密关系,有什么方式能够比效法神向他盟约的子民显明爱的关系的方式更好?(参:弗5:1-2)。


要想在辅导中有效地使用盟约概念,辅导员要能够明确定义盟约,并有具体实施计划。我在与辅导过的人们讨论盟约概念的时候,他们把它界定为“契约”、“应许”、“合同”或“协议”。这些定义在不同程度上起到一定作用,但没有一个能捕捉到这个词在整本圣经中的丰富涵义。它们也不能提供实施这个概念所需的方法。


我发现,把盟约界定为“以责任和制裁为特点的、有约束力的永久性关系”更有效。两个基督徒之间的“盟约式友谊”是建构在这个定义之上的。


应该向比尔清楚解释这个概念的意义。首先,他要明白,盟约式的友谊是不能轻看的,它把两个人绑在一起,就像麻绳捆干草一样。盟约关系预设双方愿意坦诚向对方敞开软弱的一面。可能需要提醒比尔,这样的坦诚是主和使徒们的关系(参:约15:15),以及保罗与众教会的关系(参:林后6:11-13;加拉太书和腓立比书)所具有的特征。比尔必须接纳一个事实,只有拥有了这样坦诚的友谊,才更有可能建立有效事工和亲密关系。除此之外,鲜有友谊。


倘若比尔理解坦诚的重要性,却不知该如何实际应用,辅导员可以引导他检查他“腼腆”的原因。他看待自己合乎圣经吗?倘若不的话,引导他阅读罗1-12章的相关经文。他知道基督身体的其他肢体需要他的恩赐吗?那是神赐给他,让他与人分享的。倘若不的话,引导他阅读罗12章、林前12-14章和弗4章。他知道圣经所讲的“惧怕人”和“敬畏神”之间的比较吗?倘若不的话,指教他阅读诗篇、箴言和传道书的相关经文。他在圣经中搜索的时候,就会被挑战,看到他心里的渴望与经文含义的差距和不同。之后,他应该决定,如何改变生活方式,使之与圣经的标准相符。要是他的腼腆是出于无知,那么他应该接受教导,要是出于自私,那么就应该用那与他立约之主的标准与他温柔对质。


第二,注意盟约是一段永久性的关系。它做出了接纳、忠诚和可信赖的承诺。这么说并不意味着友谊不会改变。譬如说,搬家就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彼此的交往。应该建议双方努力保持联系,但是也要接纳距离带来的影响。然而,像比尔那样,因预期搬家的可能性给任何友谊带来的影响而拒绝所有人,则会起到反作用。即使搬了家,盟约式的友谊仍然继续,这个看法会鼓励比尔追求必不可少的亲密友谊,打消他对友谊未来发展的消极想法。


第三,盟约涉及到责任,可概述为摩西、耶稣和保罗的命令:爱人如己。在保罗看来,全部律法就包含在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里了。(罗13:9-10)圣经的其它部分为爱人如己的画面涂满了鲜活的色彩。比尔怎么才能很快了解神对爱人如己的要求是什么?可以让他用索引查一下新约中所有包括“彼此”两个字的经文。这就是一个好的开端。根据经文,他可以计划一下,要怎么在现有的关系中担当他的责任。


第四,盟约牵扯到“制裁”:顺服或拒绝责任带来的后果。正面的制裁或者说祝福,包括与关心朋友最大利益的人交往带来的一切益处。可以请比尔列出他在读圣经时看到的正面结果。然后,他可以用自己列举出的内容,与箴17:9、17,27:6、10;传4:10-12等进行比较。他经历过哪些?哪些还没有经历过?


负面的制裁或者说管教,包括藉着和平彼此连接并保持在圣灵中合一所需的一切责任。同样让比尔根据记忆列出这方面的相关经文内容。以下经文有没有浮现在脑海中?太18:15-35;路17:3-10;加6:1-10;帖前5:14;多3:9-10。应该提醒比尔,所谓负面制裁,其实是指体验上的负面而已(谁愿意批评别人或者被别人批评?),管教实施得当,就能够带来预期的正面结果。比尔在基督徒生涯中经历过类似重建性的管教吗?


考虑到一些教会对个人圣洁和彼此和谐上令人难以置信的松懈态度,可能需要提醒比尔,为什么管教应该被视为基督徒友谊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我们生活在堕落的世界中,在一个堕落的世界里,朋友就有可能背叛我们。圣经反复提到这种可能性。(参:王上19章;诗31, 35, 38, 41, 55;箴17:9;路22:47-62;提后4:9-18)比尔愿意面对这样可能的失望吗?如果回答为否的话,那么为什么不愿意?他想要像以利亚那样,不愿意面对可能会遭遇的背叛的罪,而选择与神的子民隔绝的罪?若如此,就要质问他:“你做出这样的选择,到底是在服事谁?”他必须看到,不顺服神并不是避免可能的背叛的合情合理或明智的做法。这只会让他与神与人的关系紧张,让他陷入抑郁、苦毒和无望的漩涡中。若比尔因为惧怕背叛而不建立友谊,就要辅导他学习大卫的榜样,处理自己生命中的问题,藉着祷告来到神的面前,向主倾心吐意。他越来越亲近神,他的天父也会越来越与他亲近。




问题二:我应该找一个配偶吗?或我应该如何学习满足?


确定自己是否有单身的恩赐


对某些人来说,去寻找配偶明显就是不信靠主,就是犯罪。一些广为人们尊重的圣经教师,如詹姆士•肯尼迪(D. James Kennedy)博士就持这样的观点【3】。还有些人反对这样的看法,如亚当斯博士【4】。谁的看法正确?根据保罗(和耶稣)的观点来看,结婚和单身都是神的恩赐,有些人建议没有独身恩赐的人积极寻找伴侣,看来这最合理。与神的计划作对是愚不可及的。正如保罗所说:“与其欲火攻心,倒不如嫁娶为妙。”(林前7:9)


倘若我们说,没有独身恩赐的人寻找配偶合情合理,下一个问题就应该是,单身信徒如何才能够知道自己有独身的恩赐呢?尼姬几次恋爱都失败,她不禁提出这个问题。终止关系并不是那些男人先提出来的。正如她所讲:“我在潜意识里故意破坏自己的恋爱关系。你觉得我还应该考虑结婚吗?



辅导员需要深入调查尼姬的情况,了解她最初如何以及为什么追求那些关系。课程到了该分辨她是否具备独身恩赐的时候,辅导员该如何处理呢? 根据太19:1-12和林前7:7-9,可以推论出一系列准则,以问题的形式向尼姬提出:【5】


1)只拥有为神的国度做工的同伴关系能够让你满足吗?

2)你能想象一生控制自己的性欲吗?

3)你是不是渴望并追求只在婚姻中才有的男女之间的亲密感和承诺委身?

4)你愿意接受圣经中对配偶和父母在责任方面的要求吗?【6】


尼姬可以根据自己对以上问题的回答,衡量自己是否具备独身的恩赐。然而,她可能像有些单身姊妹一样,因为发现自己其实并不具备独身恩赐而烦恼,因为她接受的教导是,女性追求男性不合适。虽然有的男人不喜欢主动追求的女性,但不应该教导认为圣经禁止女性追求配偶。在提前5:11-14中,保罗告诉年轻的门徒,年轻寡妇情欲发动,就应该结婚。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她们要被动等待婚姻出现。而且,在路得记中,我们看到一个虔诚、敬畏神的女子主动追求婚姻。


路得的例子不仅说明女子可以追求婚姻,还展示了合宜的追求方法。她并没有步步紧逼,而是端庄娴静、举止有度【7】,现代基督徒单身女性也当如此(参:提前2:9-10)。比如,尼姬决定追求婚姻,她就可以在社交背景下主动和男子交谈,组织群体活动邀请他参加,寻找合适的机会和他一起服事别人或者服事他。


培养知足的心


即使尼姬的观念得以解放,在结婚之前,她还是要挣扎在知足的试炼中。她怎么才能够得胜呢?辅导员要引导她阅读几节经文,明白“知足”本身所具备的微妙特点。要是她牢骚满腹、抱怨不休,可以用林前10:10和腓2:14(或出埃及记和民数记中记载的事件)来面对。要是她需要比较积极的方法,辅导员可以使用诗篇131、箴19:23和腓4:10-13。辅导员若选择上述方法,需要记住几点。


在使用箴19:23的时候,辅导员首先要提醒尼姬,该如何理解箴言中的命令。箴言的任何一节经文都不可以脱离同类主题的其它相关经文单独使用,因为没有一节经文可以对此类主题下定论。应该把所有同类经文拿出来,系统归类,才能够恰当地理解。还有,箴言所有的内容都要在更大的文学背景下理解,即:箴言的引言部分提到“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1:7)。虽然并不是每节箴言都提到这句话,但都要从这个角度来解释。


尼姬该如何理解“敬畏耶和华”呢?不仅仅是“尊重”而已,乃是要在她心中产生(1)因为认识创造主的圣洁和伟大而产生的惊奇和崇敬,(2)因想到违背神圣洁的律法而产生的恐惧,(3)因纪念神赐给不配子民的无限慈爱、怜悯和恩典而产生的感谢。这样敬畏神的人就能够“恒久知足、不遭祸患”。既然圣经的其它部分证明了试炼中的痛苦和患难是真实的,就不能认为箴19:23是教导禁欲主义的人生观。它所指的内容在腓4:10-13和诗131有详尽阐述。


腓4章和诗131让我们瞥见保罗和大卫的内心,我们必须根据他们当时的人生背景来阅读这两段经文。这可以避免基督徒在知足方面遇到的最常见的问题,不会把知足误以为舒适。即使粗略读一下撒母耳记上、使徒行传和哥林多后书,也能看到大卫和保罗所指的知足是什么,并不是说生活中没有艰难困苦和悲伤。特别是保罗在监狱中写下的腓立比书更说明这一点(1:12-14)。因此,基督徒可以渴望神创造人而本有的愿望,同时也仍然能够内心满足。尼姬明白这个能够释放她得自由的真理吗?要说明这一点,可以指导她阅读整卷腓立比书所描述的保罗的经历。在第1章,使徒保罗承认说:“我正在两难之间,情愿离世与基督同在。因为这是好得无比的。然而我在肉身活着,为你们更是要紧的。”而保罗在1:3-8和4:1中也明确说明,他并不后悔牧养腓立比人。


除此之外,尼姬还要明白,经文中所描述的知足并不是天生的品性,乃是保罗明确说明的“我已经学会了”的属灵操练。深究其根,知足在于信靠并顺服神权能的旨意。弗格森(Sinclair Ferguson)这样写道:“属灵的知足扎根并基于内在和神的关系,而不是外在的环境……真正的知足并不等同于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乃是顺服主的旨意并以基督的心为心。”【8】


尼姬可以渴望婚姻中亲密相守的关系,就如保罗渴望与基督在天上相见,同时仍然能够抵制诱惑,不去牢骚满腹,抱怨不休,怀疑指责神的属性或以消极无望的认命心态虚度人生。


阅读诗131的时候,尼姬能够看到一个知足的人所具备的两个特点:(1)意识到神知道她需要些什么来荣耀神,(2)拒绝陷入反复思索自己无法理解的事情。【9】对于像尼姬这样的单身者,他们或者有一段长长的约会失败史,或者根本没有过约会,他们质疑神其实很常见。但是,这方面的问题根本没有固定回答。反复思索类似问题(就好像神欠我们一个答案似的)会让人怀疑神的良善和应许。倘若出现此类情况,就应该帮助他对付他的傲慢。申29:29明确说明,我们该知道的神已经指示了我们,好让我们过一个讨神喜悦的人生。其它次要问题的答案就需要我们耐心等候了。


最后分析来看,在一个堕落的世界中,没有一个人能够永久性地阻止孤独迷雾的形成。大气候适宜,正是发生的时候。但是,学会了操练知足,在迷雾中也能够成长。




问题三:我该如何寻找配偶?


离婚的基督徒常常换另外一种形式来问:我该怎样避免犯相同的错误?以乔尔为例。结婚的时候,他的妻子是决志的基督徒。但是几个月之后,她对教会相关活动的兴趣减退了。她的个人灵修生活也逐渐减少,直到不复存在。她也没有兴趣用合乎圣经的方法解决婚姻中出现的问题。最后她和乔尔的距离越来越远,对待乔尔也越来越冷漠,结婚不到三年,她就提出和乔尔离婚。乔尔努力想要说服她,让她知道离婚不是神的旨意,但她还是坚持要离婚。当时乔尔信主时间不长,就默认了。最后,他们的婚姻以她的苦毒和他的抑郁和困惑而告终。


然而乔尔并没有弃绝他的主。他在与神的关系上继续成长。空闲的时间增多了,他就把大量时间用在神的话语上,用在默想、祷告和服事教会上。与主同在以及与神的子民在一起的时间帮助乔尔度过难关,代替了本会有的“很难相信这种事情竟然发生在我身上”等婚姻瓦解带来的相关情绪创伤。【10】然而,四年后,乔尔渴望拥有更加亲密的女性伴侣。孤独的迷雾笼罩在他的身上。与从未有过婚姻经历的单身朋友不同,乔尔害怕再次经历与前妻共度的那段可怕日子。他极力想要摆脱的那孤独的迷雾,同时也是他的一种保护。的确,他很孤独,但是他在其中也很安全。他想要寻找人生伴侣,但是他也想找到某种确据,保证自己不会再受骗上当。


像乔尔这样的没有独身恩赐的基督徒该怎样找到伴侣?什么才是合乎圣经的“寻找人生伴侣策略”?乔尔要想在寻找伴侣的事情上变得明智,就要依次考虑三件事情:(1)要在哪里寻找,(2)应该找谁,(3)该怎样寻找。


要在哪里寻找


说明这一点很容易:乔尔要在能够遇到单身姊妹的地方寻找。我就是在附近教会组织的,周三晚上的单身基督徒圣经学习中遇到了妻子。我自己的教会单身的信徒很少,德碧教会的助理牧师建议我参加他们教会组织的周间单身小组。除了教会之外,社区的基督徒机构也能提供机会,像查经团契或者社区圣经学习等。参加基督徒的研讨会、会议或上基督徒学校都能够提供类似机会。


倘若乔尔有这样的机会,那么他一定要认真检查自己的内心。虽然带着遇见未来配偶的期望参加基督徒机构和活动并不能算作是不道德的事情,但是首先也要对基督徒的机构和活动的初衷有起码的委身。参加查经团契或者教会一定不能等同于去当地酒吧!


假设乔尔愿意冒着再次失望的危险,决定寻求一位女性建立委身的关系。要是他已经是某教会的成员,他应该使用自己的恩赐继续在那里服事,他可以利用其它时间在别处寻找与女性接触的机会,只要不耽误他在教会承担的责任就行。但要是乔尔因工作变动,刚来到一个新地方怎么办?寻找配偶的行动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包括在寻找教会归属的行动中?


他在寻找所属教会大家庭的时候,需要考虑的基本问题有:牧师的教导中有福音的内容和实践吗?教会定期举行圣礼并合乎圣经吗?教会为了羊群的好处实行管教吗?有机会使用我的恩赐服事会众吗?


评估之后,他应该了解一下团契交往的机会:他有可能和大部分会众建立亲密友谊吗?然后,他可以问,有机会遇到单身姊妹吗?透过对每个问题的权衡,乔尔就不会被诱惑,让寻找女伴的愿望成为偶像,而把他与神的关系放在次要位置上。要是他发现了好几个合适的教会,那么遇到配偶的可能性就可以理所当然地成为他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同样,乔尔要是参与其它有组织的基督徒活动,他也要愿意遵守规则,把参与看作是基督徒成长的一部分,这才是主要的,寻找配偶是次要的。与所有其它生活领域一样,单身信徒看待所有合理的愿望,要看它是否增进我们最高的愿望——荣耀主。


找什么样的人


乔尔不希望再犯相同的错误,那他应该找什么样的女人?显然,嘴里说自己相信基督和参加聚会并不是完全可靠的衡量标准。还要增加什么条件,同时不是制造出了一个没有人能够达到的、不现实的标准?


乔尔知道他只能和信徒结婚。不过,并非所有的单身基督徒都愿意信靠神,因此他们的选择面就变窄了。然而,神在这方面没有留一点余地。(申7:1-4;士14-16章;王上11:1-13,16:29-33;拉9-10章;尼13:23-27;玛2:10-16;参林前7:39;林后6:14-18)


还有,未来配偶的信仰宣告必须有一致的生活方式作为支持(太7:15-23)。乔尔应该从她身上看到,在人生的不同角色里,作为女儿、姐妹、员工、母亲和朋友,她都在思想和行为上体现出与圣经的一致性。她有没有在信心上加上德行、知识、节制和忍耐,好让自己“在认识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上不至于闲懒不结果子”(彼后1:3-7)?她有没有在每个季节中都结出圣灵的果子(加5:22-23)?她有没有在每天的生活中表现出爱的品质来(林前13:4-8)?当然,标准并不是完美,而是在敬虔上成长。乔尔与她培养纯粹的盟约式友谊的过程中,敬虔的证据也就一点点显明出来。


除此之外,她还要和乔尔共享基督徒伴侣所独有的两个承诺。首先,承诺按照神设立的样式做丈夫和妻子。其次,承诺具备神所要的敬虔配偶的品格特点。可以询问一下乔尔,他认为具体的角色和品格特点是什么,把他的观点和以下经文相比较:箴31:10-31【11】;弗5:21-33;提前3: 1-10;多1:6-9;彼前3:1-7。我们的意思并不是说,刚刚和这位姊妹见面的时候,这些承诺就已经得到充分表达和发展,这些可以在以后的谈话中慢慢培养和发展出来。她要是不愿意在这些领域中渴望知道神的话语,那么她就不是合适的对象。


他该如何寻找


要说明这个问题,要看乔尔如何看待自己和他视为未来配偶的女性。乔尔要是不希望再犯同样的错误,就要认真检视未来妻子的生活方式,还必须检视自己的生活方式。他有没有委身按照神的要求作丈夫和父亲?他培养敬虔丈夫应有的品质了吗?他计划如何让自己做到?他知道自己可能会面对什么样的障碍和诱惑吗?他知道该如何克服吗?乔尔要想遵守“施比受更为有福”(徒20:35)的圣经命令,就要检视自己的生活,给新娘送上一个全新的自己。


但是乔尔的态度检查不仅仅停滞于此。毕竟,他要想结婚,就要花时间和未来妻子待在一起,了解她,也让她了解自己。他要和她“约会”。但他的约会观要和今天美国文化的习俗完全不同。以盟约的方式来看待友谊,特别是与异性的友谊,能够把基督保持在关系的中心位置,这样的关系架构让我们能够持久地爱别人,就像基督爱我们一样。


还有,乔尔应该把基督徒之间的约会看作是信仰大家庭的事务。不管她是不是“未来的配偶”,她是基督里的姊妹。因此不应该仅仅把她当作未来的配偶来追求。乔尔在与姊妹们建立关系的时候,大目标是要拥有能够彼此建造的友谊,信仰大家庭也正是靠着这一点得以合一。乔尔要以应有的尊重对待她们。(提前5:2)不管是否约会,他都要成为对方的祝福。


把基督徒之间的约会看作是信仰大家庭的事务,还会影响到两人分手后该如何看待彼此关系的问题。因为所有的信徒都被连于基督,都是他身体的肢体,分手只能改变双方的关系发展方向,而不是改变关系的状态。要是乔尔的约会关系能够让基督得着荣耀,那么他就必须用和平的纽带保守圣灵所赐的合一,即使分手后也要如此!基督大家庭中的合一是天父格外关注的。这也是为什么他用新约的很大一部分篇幅来描述这个主题。要是乔尔在这个方面有挣扎,可以让他阅读以下经文,思考合一与和谐的主题:罗12-15章、哥林多前书、以弗所书、腓立比书或者腓利门书。夫妻们在看待彼此关系的时候,不应该以个人满足为目标,乃要表明基督与教会的关系,同样,乔尔在看待约会关系的时候,也不应该以个人满足为目标,乃是要成为献身于信仰大家庭的表率。




对单身问题当避免的说法


有时候,面对单身者表现出的强烈感情和愿望,基督徒的某些回应只会让单身者感觉更加痛苦。有的看法在提供忠告者来说只是诚实的陈述,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正确的。如果不是出于诚恳的交流,而是套话大话,就会带来麻烦。我要指出这些言语上的雷区,这样辅导员就不会给挣扎中的单身者带来不必要的、更深的伤痛。【12】


“我就是搞不懂你怎么还不结婚。”


单身者很可能也在想着同样的问题,所以这样的说法没有意义。而要了解对方在怎样尝试处理孤独带来的挣扎,了解对方在看待自己或与信徒和非信徒关系上出现的不符合圣经的想法。即使对方没有不符合圣经的地方,这样的说法也在暗示,对方还没有达到梦寐以求的在神的眼里“可以结婚”的地步。除了神以外,没有别人可以来做这样的判断,再说神也没有在圣经中启示此类具体信息。


“你应该结婚。”


说这句话的时候,背景和环境很重要。要是在这句话之前,讨论的主题是一生都要控制性的欲望以及把天国的事工当作自己根本的满足,那么再说这句话就是合宜的。否则的话,单身者肯定会表示赞同,但是难免也会揣测:“我现在这样是不是有什么问题?难道单身神就不能使用我吗?”圣经中一些最重要的人都是单身(譬如说耶稣基督!),然而今天的教会常常把单身者看作是二等公民。在涉及到家庭和夫妻的事工上,很可能会错误地认为他们不够成熟或者不够格。不应该认为所有的单身者都是如此。


“你就是太挑剔了。”


这样的说法可能对,也可能不对。我在辅导单身者的时候,常常发现他们在择偶上不够挑剔!有的人可能是太挑剔了,在择偶的时候把自己的喜好与优先混淆,像头发的颜色、眼睛的颜色、运动才能、年龄(倘若双方都是成年人的话)等是个人的喜好,应该给与相应的考虑。而渴望荣耀神、以符合圣经的方式解决问题、用自己的恩赐去服事别人,等等,才是优先的,一定不能妥协。


要是单身者把喜好和优先混为一谈,那么就可以请他/她列出自己的择偶标准。甚至可以请他/她给列出的特点打分:4=特别想要;3=有点想要;2=不是问题;1=不想要,但是能够忍受;0=完全无法接受。对有些单身者,打分能够让原本显得虚无缥缈的练习变得具体化。然后把所有列举的内容分成两大类,喜好和优先。区分的标准是这样的:圣经有没有把这个问题看作是荣耀神的婚姻所必须的?所有圣经中提到的特点都应该打4分,即使单身者一开始给的分数比较低也要如此。这样的变化会给择偶标准带来哪些改变?单身者如何看待这样的改变?


对那些信仰上比较成熟的人来说,符合圣经的优先次序是择偶时的基准,一度看似重要的喜好常常会慢慢消失。对于不太成熟的人来说,重新评估个人的价值观能够让心中的偶像显明出来,这也是必要的。一个即将订婚的焦虑单身者可能需要牺牲某个以感情为主导的喜好特点,因为没有圣经依据来坚持它。辅导员要鼓励和提醒他们,神知道婚姻需要的是什么。他在圣经中所启示的婚姻必备的一切,足够使一个婚姻走向荣耀的终点。【13】


上述的打分系统表明,即使当单身者认识到符合圣经的必要特征时,个人喜好也没有被完全置之不理,而且也不应该置之不理。打分系统说明个人喜好对单身者的相对重要性。有时候,单身者在考虑过圣经的优先次序之后,可能不止有一个选择对象。在这种情况下,经过排列分类的个人喜好能够有助于单身者做出决定。


“你要让神来满足你。”


诗73:25应该成为所有基督徒心灵的歌声:“除你(神)以外,在地上我也没有所爱慕的。”然而,好心的辅导员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可能会错误地暗示,满足和渴望婚姻是相互排斥的,其实并非如此!还有,这样的说法也显得很傲慢。对有的单身者来说,这样的说法好像暗示,神即使不是出于恶意,至少也是诡异地扣住不给他们配偶,直到他们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我们不能假设自己知道神旨意的奥秘。(参:申:29:29;伯42:1-7;诗131;罗11:33-34)


单身信徒的人数很可能会继续增加。【14】圣经辅导员要装备好自己,帮助这些心中充满疑问、伤害甚至苦毒的教会成员,引导他们脱离那要吞没他们属灵生命的孤独迷雾。他们要靠着神的话语所提供的架构,温柔、坚定地进行辅导帮助。过去,单身信徒并不总是能从教会中获得所需的牧养,也不总是能被接纳进入教会需要他们参与的事工,如此就削弱了基督身体的力量,也不荣耀基督的名。这样的趋势似乎有所改变,我们要为此感谢神。让我们加速改变的步伐,拭目以待神奇妙的作为!




作者简介


杰弗里•福瑞(Jeffery S. Forrey)在美国伊利诺斯州阿灵顿高地的圣经辅导中心作辅导和教导工作。




注解:


1、本文所有名字均为假名,但是他们所有的挣扎都是真实的。2、Inrig所写的Quality Friendship把大卫和约拿单的友谊看做是表率。3、在电视节目Truth that Transform(转化一切的真理)的一个片段中。4、Christian Living in the Home(基督徒家庭生活),62、63。5、我受到亚当斯Marriage, Divorce & Remarriage in the Bible(Grand Rapids, MI: Zondervan, 1980).8-11的启发,开始思索这个问题。6、顺服主在创造时给人的“生养众多”(创1:28)的命令,基督徒夫妻在育龄阶段应该预备生养儿女。7、与箴2:16-19,5:1-6,11:22和提后3:6-7节中描述的完全相反。8、弗格森的Deserted by God? (Grand Rapids, Michigan: Baker Book House, 1993),166。9、沿用弗格森的说法,169-176。10、思索之前讨论过的不用属灵操练来面对。11、路得可能是箴言31章列举的典范。12、这是我看了Today’s Christian Women(今日基督徒女性)54-57页上苏珊(Susan Maycinik)写的“The Top Ten Things Not to Say to a Single”(最不该对单身者说的10个话题)之后产生的想法。虽然我列举的条目和她的类似,但是我的评论不同。13、还可以变化一下优先与喜好列表,可能会对某些人有帮助。改成列出不希望在未来配偶身上看到的特征。为什么会给你带来反感?合乎圣经吗?如果不是来自于圣经,那么来自哪里?14、这个结论得自于分析美国社会人口统计特征的许多趋势:(1)自从1950以来,离婚率在不断上升;(2)自从1970年以来,人们结婚的年龄在不断变大;(3)40岁和40岁以上的女性再婚后的离婚率比年轻女性的更高。参见美国人口普查局,1994年统计摘要。尽管教会不一定跟随总的人口趋势,但历史表明通常会这样。


全文链接:https://www.chinesebiblicalcounseling.net/counsel_single/S_single.htm

圣经预言(目录)

护教学:圣经中的预言

解释启示录的四种观点

启示录大纲

启示录象征符号浅释

末世论:千年前/千年后/无千年派、灾前/后/中被提

比较几段主要的末世预言经文

末世警钟

以色列复国以后

关于重建耶路撒冷圣殿

敌基督

撒但企图歼灭犹太人;哈米吉多顿战争

启示录中两组令人欣慰的犹太人

从各方入侵以色列的大军(以西结书38-39章)

天堂、地狱、审判、新天新地等等






天堂、地狱、审判、新天新地等等

张逸萍


 


 


虽然读启示录有祝福的应许(启1:3 ),但人在阅读的时候,不免恐惧战兢、惶恐不安,并为这世界的前景悲伤。但当我们读到最后两章,一切都改变了!光明了!因为这两章描述信徒要到的一个福乐境界,也就是信徒们梦寐以求的归宿。下面是一些有关的题目﹕


 


 


(一)居间状态


居间状态( intermediate state )就是指信徒死后(立即与主同在)到基督再来时身体复活之间的一段时间。到末日,当基督使众人复活的那一天,脱离肉体的灵魂会与他们[复活后]的身体重新联合,成为不可朽坏的(林前15: 35-58),作为永远住在新天新地的预备(启21) 。[1]


 虽然居间状态这名词不在圣经里,但圣经告诉我们,在这段状态时,人的灵魂若不是和基督同在福乐之境,就是在一个和基督分离的痛苦地方。而两者之间有一个「鸿沟」。见财主和拉撒路的故事(路16:19 -25)﹕


路16:22 -23              后来那讨饭的死了,被天使带去放在亚伯拉罕的怀里。财主也死了,并且埋葬了。他在阴间受痛苦,举目远远的望见亚伯拉罕,又望见拉撒路在他怀里。


  


(1)阴间


 旧约希伯来文“ Sheol ” (SN: 07585 )和新约希腊字“Hades”(SN:8 6 ),两者意思一样。中文和合本,通常都把它们翻译为“阴间”;但是有一些英语圣经翻译本,把它翻译为“阴间”或者“坟墓” 。例﹕ 「我的性命临近阴间」 (诗88:3 ); KJV ﹕ 「 my life draweth nigh unto the grave . 」; NASB ﹕「 my life draws near to death. 」 。所以引来一些混乱。无论如何,阴间是灵魂等待最终复活的临时场所。


 意思就是,不能得救者在死亡的时候,灵魂会直接进入阴间,是暂时受折磨的地方,可称之为现在的地狱。他们在那里遭受折磨,直到白色大宝座的审判之时,他们将复活并被投入火湖。[2]


 也有说﹕阴间/地狱被分为祝福之地(路加福音16章中拉撒路所在的地方)和受折磨之地(路加福音16章中财主所在的地方)。[3]


 


 (2)义人死后所到之处


 上边提到的路加福音十六章19至31节,耶稣说﹕讨饭的拉撒路死后被天使带去放亚伯拉罕的怀里,那个场景可能是暗指义人死后去的乐园。


 同理,耶稣对同钉的悔改强盗所讲的乐园,也可能是指义人死后去的地方﹕


路23:43                    耶稣对他说,我实在告诉你,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


 保罗提到自己的经历﹕


林后12:2 -4              ……被提到第三层天上去。 ……被提到乐园里, ……


 保罗说,离开身体就是与主同在﹕


腓1:23                     情愿离世与基督同在。

林后5:8                   愿意离开身体与主同住。


 所以“天堂、乐园、亚伯拉罕的怀”这些不同的名词和形容,都应该指同一个地方,也就是一个与主同在的美好天堂。


 


 


 


(二)复活


义人和不义的,都在肉身死后进入不同的地方,等候复活,然后才进入另一个永久之处。圣经论述了不同的复活。


 


 (1)基督复活


 第一个伟大的复活当然是耶稣基督的复活。以至我们跟随他的人也可以复活﹕


 林前15:20 , 22         但基督已经从死里复活,成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 ……在亚当里众人都死了。照样,在基督里众人也都要复活。


  


(2)耶稣复活以后,有旧约圣徒起来!


 太27:52 -53          坟墓也开了。已睡圣徒的身体,多有起来的。到耶稣复活以后,他们从坟墓里出来,进了圣城,向许多人显现。


 这段圣经记载让很多人疑问。有神学家猜测﹕因为这些信徒的显现在耶稣复活之后,他们因为耶稣的复活,也得到一个复活之体,作为将来基督再来之荣耀的预尝。也从他们有身体和其他人认得他们,可见将来的复活的是身体,不是灵体,而且是其他人可以辨认的。[4]


 


 (3)被提时的复活。


 教会的第一大复活将发生在被提的时候﹕


 帖前4:16 -17            因为主必亲自从天降临,有呼叫的声音,和天使长的声音,又有神的号﹝吹响﹞。那在基督里死了的人必先复活。以后我们这活着还存留的人,必和他们一同被提到云里,在空中与主相遇。这样,我们就要和主永远同在。


 


(4)千禧年前后,还有两次的复活。


 (a)第一次发生在大灾难结束后,开始千禧年的时候﹕


 启20:4 -6                 ……那些因为给耶稣作见证,并为神之道被斩者的灵魂,和那没有拜过兽与兽像,也没有在额上和手上受过他印记之人的灵魂。他们都复活了,与基督一同作王一千年。这是头一次的复活。其余的死人还没有复活,直等那一千年完了。在头一次复活有分的,有福了,圣洁了。第二次的死在他们身上没有权柄。他们必作神和基督的祭司,并要与基督一同作王一千年。


 在大灾难的时候,尽管所有教会时代的信徒都已被提(灾前被提论),地上还有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在这段时间,他们中可能有人回心转意,相信耶稣是他们的救主。不幸的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将为信仰而失去他们的生命(启示录6:9-11;7:9-17;13:7; 15-17;17:6;19:1-2 ) 。 这些在大灾难时期死去的信徒,将在基督回来时复活,将与他一起统治一千年(启示录20:4,6 )。旧约信徒比如约伯、挪亚、亚伯拉罕、大卫等等,也将在这一次复活。[5]


 圣经对千年国中的圣徒怎样,并没有太多的话。无可怀疑,他们在千年国时间内会死亡,可能在千禧年末期复活,身体相信也会改变,和已被提的圣徒一样。[6] 一些信徒也可能在千年期间身体死去。正如先知以赛亚,上帝说: 「百岁死的仍算孩童,有百岁死的罪人算被咒诅。 」(赛65:20 ) 。但最后,在永恒里,每个信徒都需要有一个“复活”之体。[7]


 (b)在千禧年之后,有另一次复活﹕


 启20:5                     这是头一次的复活。其余的死人还没有复活,直等那一千年完了。


 从启 示录20章5节可见,千禧年之后,不信者有另一次的复活。但是他们的复活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他们将面对白色大宝座的审判(启20:11 -15 ) 。一切正如耶稣所言﹕


约5:29                     行善的复活得生,作恶的复活定罪。


 先知但以理也曾经这样预言﹕


但12:2                     睡在尘埃中的,必有多人复醒。其中有得永生的,有受羞辱永远被憎恶的。


 


  


(三)审判


 上边提到,义人和不义的,都复活,但是他们的结局却不同。怎样决定他们的结局?当然是审判。


 圣经提到几场的审判。从亚当夫妇被逐出伊甸园(创3 : 14-24),到洪水(创7 : 17-24),巴别塔(创11 : 5-9),所多瑪和蛾摩拉的审判(创19),以色列人出埃及时,神对法老的审判(出7-12)。耶稣借着祂的受难和死亡承担了信徒该受的审判。(来2 : 9)所以我们相信,在末后的日子,审判定会发生。


 时代论学者认为将来有三个分开的审判﹕“绵羊和山羊的审判”,“基督台前的审判”和“白色大宝座的审判”。[8]古典千年前论派认为,这三个审判,其实是同一个。在白色大宝座的审判,信徒和非信徒同样受到审判。那些名字出现在生命册上的人将根据他们的行为接受审判,以决定他们将获得或失去的奖励。那些名字不在生命册上的人,将根据他们的行为接受审判,以确定他们在火湖中受到的惩罚程度。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绵羊和山羊的审判是对白色大宝座审判的另一种描述。[9]


 无论如何,基督将是审判者﹕


提后4:1                   ……将来审判活人死人的基督耶稣……


  


(1)绵羊和山羊的审判


 时代论者相信相信圣经揭示了即将到来的三种不同的审判。第一个是绵羊和山羊的审判,或者说是国家的审判(太25:31-36)。主耶稣将审判外邦国家。他们将根据他们在灾难期间对待以色列的方式接受审判。这发生在大灾难时期之后、千禧年之前;其目的是决定谁得以进入千禧年王国。[10]


  


(2)基督台前的审判


 基督徒在神眼里因着基督的宝血,已经被称义,被宣告为公义,罪得赦免。然而,得救的信心和生命改变,却是经行为活出来的。所以,基督徒最后也要在基督台前接受审判。


 彼得说﹕


彼前4:17                  因为时候到了,审判要从神的家起首。


 保罗也说﹕


林后5:10                  因为我们众人,必要在基督台前显露出来,叫各人按着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恶受报。

罗14:12                    我们各人必要将自己的事,在神面前说明。


 基督台前的审判不是决定我们得救与否;因为「那些在基督耶稣里的就不定罪了」(罗马书8:1)。这场的审判是决定赏赐。保罗再详细地把基督徒的行为比作工匠﹕


 林前3:1 2 -15           若有人用金,银,宝石,草木,禾楷,在这根基〔耶稣基督〕上建造。各人的工程必然显露。因为那日子要将他表明出来,有火发现。这火要试验各人的工程怎样。人在那根基上所建造的工程,若存得住,他就要得赏赐。人的工程若被烧了,他就要受亏损。自己却要得救。虽然得救乃像从火里经过的一样。


 


 (3)白色大宝座审判


 耶稣已经告诉我们,不信主会被定罪而灭亡﹕


约3:16                     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祂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

约3:1 8                    信祂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经定了,因为他不信神独生子的名。


 在启示录,我们看见不信者被审判,然后灭亡﹕


启20:11 -15              我又看见一个白色的大宝座,与坐在上面的。从他面前天地都逃避,再也无可见之处了。我又看见死了的人,无论大小,都站在宝座前。案卷展开了。并且另有一卷展开,就是生命册。死了的人都凭着这些案卷所记载的,照他们所行的受审判。于是海交出其中的死人。死亡和阴间也交出其中的死人。他们都照各人所行的受审判。死亡和阴间也被扔在火湖里。这火湖就是第二次的死。若有人名字没有记在生命册上,他就被扔在火湖里。


 ·         “案卷”﹕记载不得救者的行为,神按着案卷所记载审判他们,最后被送到火湖去。 (启20:1 2 -13 )


·         “生命册”乃得救者的名单。


 


(4)对撒但的审判


 除了人类,当然撒但的背叛带来神的审判。旧约圣经告诉我们一点点﹕


 赛14:12 -15          明亮之星,早晨之子阿,你何竟从天坠落。你这攻败列国的,何竟被砍倒在地上。你心里曾说,我要升到天上。我要高举我的宝座在神众星以上。我要坐在聚会的山上,在北方的极处,我要升到高云之上。我要与至上者同等。然而你必坠落阴间,到坑中极深之处。


 虽然撒但、背叛的天使都受了神的审判,他们今天仍在活动,因为在他们身上的审判尚未执行。这审判有一天要完全执行。


 千禧年开始的时候﹕


 启20:1 -3              我又看见一位天使从天降下,手里拿着无底坑的钥匙,和一条大链子。他捉住那龙,就是古蛇,又叫魔鬼,也叫撒但,把他捆绑一千年,扔在无底坑里,将无底坑关闭,用印封上,使他不得再迷惑列国,等到那一千年完了。以后必须暂时释放他。


 在千禧年之后,撒但最后一次背叛,于是﹕ 


启20:10                    那迷惑他们的魔鬼,被扔在硫磺的火湖里,就是兽和假先知所在的地方。他们必昼夜受痛苦,直到永永远远。


 


 


(四)天堂


( 1 )“天/天堂”这个字


 有人争论说,圣经没有提到“天堂”。事实上,和合本把“ ouranos ” ( SN ﹕ 3772 )翻译为“天”,而“heaven”一字,中文一般把它翻译为“天堂”。例如﹕「我们在天上的父」(太6:9 ),英语NASB翻译为「 Our Father, who is in heaven 」 。


 圣经中“天”一字,可指三个地方﹕


 ·         第一层是地球的大气层﹕


诗77:17       云中倒出水来。天空发出响声。你的箭也飞行四方。


·         第二层是星球所在之处(穹苍)﹕


创1:17         就把这些光摆列在天空,普照在地上。


·         第三层是神的居所﹕


      后12:2            我认得一个在基督里的人,他前十四年被提到第三层天上去。或在身内,我不知道。或在身外,我也不知道。只有神知道。


     王上8:27             神果真住在地上么。看哪,天和天上的天尚且不足你居住的,何况我所建的这殿呢。


 当然,我们现在留意的天堂的定义是﹕神所居住的地方。[11]


 


(2)天堂是一个地方,不是一个内心状态


 天堂不是一种心态。虽然可能是一个灵界层面,但圣经告诉我们天堂是上帝的宝座所在﹕


赛66:1                     耶和华如此说,天是我的座位,地是我的脚凳。

诗103:19                  耶和华在天上立定宝座。祂的权柄《原文作国》统管万有。


 耶稣复活并出现,向他的门徒显现后,他被带到天堂﹕


徒1:11                     这离开你们被接升天的耶稣, ……

来9:24                     因为基督并不是进了人手所造的圣所, ……乃是进了天堂,如今为我们显在神面前。


 司提反殉道的时候﹕


徒7:55 -56                但司提反被圣灵充满,定睛望天,看见神的荣耀,又看见耶稣站在神的右边。就说,我看见天开了,人子站在神的右边。


 耶稣的应许﹕


约14:2 -3                 在我父的家里,有许多住处。若是没有,我就早已告诉你们了。我去原是为你们预备地方去。我若去为你们预备了地方,就必再来接你们到我那里去,我在那里,叫你们也在那里。


  


(3)天堂是怎样的?


天堂是一个没有坏的事的地方﹕「神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 」(启21:4)。不再有分离,因为死亡将被征服(启20:6)。天堂最美好的地方就是得见我们的主和救主(约壹3:2)。我们将与爱我们并为我们牺牲的上帝的羔羊面对面。由于祂的牺牲,我们可以永远享受祂的同在。


  


( 4 )天堂和新天新地


 “天堂”将包含新天新地,因为启示录告诉我们,在新耶路撒冷,神和人同住﹕


启21:2 -3                 我又看见圣城新耶路撒冷由神那里从天而降,豫备好了,就如新妇妆饰整齐,等候丈夫。我听见有大声音从宝座出来说,看哪,神的帐幕在人间。他要与人同住,他们要作他的子民,神要亲自与他们同在,作他们的神。


 既然天堂就是神的居所,所以新天新地应该有交搭。也许我们可以说﹕启示录对天堂有更详尽的描写,就是新天新地。


 


 


(五)新天新地


(1)新天新地何来?


 今天的天地是神从前创造的﹕


创1:1                       起初神创造天地。


 在这个天地受审判之后﹕


启21:1                     我又看见一个新天新地。因为先前的天地已经过去了。


 


(2)新天新地是怎样的?


 


·         圣洁——启21:2              圣城


·         居民活在神面前——启21: 3             神的帐幕在人间。他要与人同住,他们要作他的子民,神要亲自与他们同在,作他们的神。


·         再没有痛苦和死亡——启21: 4         神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


·         没有罪——启21:27            凡不洁净的,并那行可憎与虚谎之事的,总不得进那城。


·         没有海——启21:1              海也不再有了。


·         没有圣殿——启21:22      我未见城内有殿,因主神全能者,和羔羊,为城的殿。


·         没有昼夜——启21:23            那城内又不用日月光照。因有神的荣耀光照。又有羔羊为城的灯。


启21:2 5           城门白昼总不关闭。在那里原没有黑夜。


·         新的创造是不是再没有时间(连续的片刻)或者说,天堂上有没有时间呢?[12]


启10:6              〔踏海踏地的天使〕 ……起誓说,不再有时日了《或作不再耽延了》


但是﹕启22:2   在河这边与那边有生命树, ……每月都结果子。


 所以可能仍然有年月日,换言之,有时间这回事。结论是﹕我们活有限的物质世界时空里,无法理解。


 


(3)新天新地是怎样变成新的?


 新创造是把旧的毁灭,创造全新的?还是更新现有的?[13]神学家们有不同意见,经文也似乎有不同含义﹕


 (a)全新的创造


彼后3:7                   但现在的天地, ……不敬虔之人受审判遭沉沦的日子,用火焚烧。


彼后3:10                  但主的日子要像贼来到一样。那日天必大有响声废去,有形质的都要被烈火销化。地和其上的物都要烧尽了。


启20:11                    我又看见一个白色的大宝座,与坐在上面的。从他面前天地都逃避,再也无可见之处了。

启21:1                     我又看见一个新天新地。因为先前的天地已经过去了。


 彼后3:10是最强的证据,因为彼得说﹕「有形质的都要被烈火销化」,而且「从他面前天地都逃避,再也无可见之处了。 」(启20:11 )也显示现在的天地会被完全破坏和替换。


 (b)旧的被更新﹕


 诗102:2 6                 天地都要如外衣渐渐旧了。你要将天地如里衣更换,天地就改变了。

赛51:6                     因为天必像烟云消散,地必如衣服渐渐旧了。

太19:28                    ……到复兴的时候……

徒3:21                     天必留他,等到万物复兴的时候……

来1:11                     天地都要像衣服渐渐旧了。

来1:12                     你要将天地卷起来,像一件外衣,天地都改变了。


 这里的经文都说﹕「旧了……更换」,显示一个更新的现象。


 


马丁路德认为是全新的创造(前者);后来的改革宗比较支持后者。如果考虑当神在创造天地时,不断地说﹕「神看着是好的」(创1: 18, 21等),所以需要完全重新再来的可能性比较低。这么主张的神学家们解释「被烈火销化……烧尽了」(彼后3:10 )为只燃烧表面的。


  


(4)在这题目上,神学家们还有更多的推测﹕


 ·         很多神学家和解经家都认为今天神居住的天堂,也就是信徒死死亡后马上去的地方(林后5:8 ,腓1:21 -23),和信徒永远居住的天堂(彼后3:13 ,启21:1 )是不同的地方。[14]


·         那时,天和地不是隔开的领域,却是合并的。信徒在地如在天。那时的地球是净化了的,是无罪的。[15]


 


 


 (六)新耶路撒冷


天堂将包括新天新地,新耶路撒冷是一个城市,将降在新地上。这城市是所有圣徒的永远居所。[16]它的荣耀和美丽,显然超越我们今天的经验所以能想象的。


 新耶路撒冷是怎样的?启示录21章有详细的形容。


 


(1)一个从天而降的城市 


启21:2                     我又看见圣城新耶路撒冷由神那里从天而降,豫备好了,就如新妇妆饰整齐,等候丈夫。


 (a)从天而降


 新耶路撒冷是从天而降,可见它不是千禧年后的新创造,而是千禧年之前已经创造了。但在这方面,圣经没有多讲。


 (b)新妇


 圣经说新耶路撒冷有如新妇。这不是说耶路撒冷是一个城市,又是一个人?或者约翰只是形容它的美丽?但我们继续看﹕


 启21:9 -10                ……天使中…… ,我要将新妇,就是羔羊的妻,指给你看。我被﹝圣﹞灵感动,天使就带我到一座高大的山,将那由神那里从天而降的圣城耶路撒冷指示我。


 若说新耶路撒冷是一个城市,也是新妇,就是教会。很可能就是说,教会将住在新耶路撒冷。[17]


 


(2)神同在


 启21:11                    城中有神的荣耀。

启21:23                    那城内又不用日月光照。因有神的荣耀光照。又有羔羊为城的灯。 


因为神在那里,而神就是光,所以城里没有昼夜。


 


(3)门、根基、城墙、街道是什么?


 (a)门


 启21:1 2                   有高大的墙。有十二个门,门上有十二位天使。门上又写着以色列十二个支派的名字。


 12个天使可能是守卫的天使。门上有以色列十二个支派的名字,因为救恩出于以色列﹕


约4:22                     ……救恩是从犹太人出来的。


 (b)根基


 启21:1 4                   城墙有十二根基,根基上有羔羊十二使徒的名字。


 羔羊十二使徒的名字比较容易理解,因为教会是﹕


弗2:20                     并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稣自己为房角石。


 


(c)黄金街、碧玉城 


启21:18 -21              墙是碧玉造的。城是精金的,如同明净的玻璃。城墙的根基是用各样宝石修饰的。第一根基是碧玉。第二是蓝宝石。第三是绿玛瑙。第四是绿宝石。第五是红玛瑙。第六是红宝石。第七是黄璧玺。第八是水苍玉。第九是红璧玺。第十是翡翠。第十一是紫玛瑙。第十二是紫晶。十二个门是十二颗珍珠。每门是一颗珍珠。城内的街道是精金,好像明透的玻璃。


 这样的描述,是照字义?还是象征性?


 似乎很多释经家倾向于灵意解释。例﹕黄金必须熔炼去除杂质,只留下背后的精金。约翰在天上看到的黄金是这样的质量,以至于它似乎是透明的,以反映神闪亮荣耀的纯洁之光。上帝洁净的能力不仅限于黄金;上帝洁净了所有透过耶稣基督的宝血进入祂天堂的人(约翰壹书1:9)。[18]更多人认为这些宝石应该是灵意解释的。例:「十二样宝石所显出来的颜色,正像一道彩虹的样子;这表示神乃是信实守约的神……。       也许圣灵在每一位信徒所结的果子,各有特色,但彼此配合起来,就构成了美丽又坚固的根基,…… 」[19]


 


(4)面积大小


 启21:1 7                   又量了城墙,按着人的尺寸,就是天使的尺寸,共有一百四十四肘。 


这城市可能是一个立方体形状,或者金字塔形状。新耶路撒冷是1500英里X1500英里X1500英里。就是从加拿大到墨西哥的距离。因为它是三向量,它的高度若分每层12英尺高的一层,可有666,000层。


 有神学家猜测,在千禧年期间,它可能是一个地球的一个卫星,还未降到地上。那些住在这里的,已经复活的信徒,在千禧年作王时,可能在地球和这城市间来往。[20]但也有认为新耶路撒冷从天而降,停搁在更新了的地球上。[21]


 


(5)生命水的河和生命树果子[22]


 启22:1 -2                 天使又指示我在城内街道当中一道生命水的河,明亮如水晶,从神和羔羊的宝座流出来。在河这边与那边有生命树,结十二样果子,每月都结果子。树上的叶子乃为医治万民。


 生命水的河,可能是象征式表示丰富充实的属灵生命;它也可能是真实的。生命树最初出现在伊甸园,自从亚当夏娃失去乐园,再不能到达生命树;但在新耶路撒冷,得救的人,得着生命树和其上的果儿子。 “医治”( therapeia , SN ﹕ 2322 )应该是保健的意思,因为新天新地再没有疾病和死亡。


 


(6)物质?


 它很可能是一个物质的城市,虽然有认为它是非物质的。我们知道,复活之体可居住其中,而复活之体虽然是“身体”,却和我们今天血肉之体有别。血肉之体必须改变,才能承受神的国(林前15:50 -54 )。所以我们可猜,新耶路撒冷若是一个物质的地方,它必然和今天的物质有一个距离。


 


 总而言之,新天新地是名字写在羔羊生命册上之人永远的居所(启20 : 11-15 ),这些人也被称为新娘和新耶路撒冷的居民(启21 : 1-2 )。这些人得以和神同在,所以就是天堂。启示录21章也提到了那些名字没有写在羔羊生命册上的人的永恒居所,那个地方叫做火湖,也叫地狱。


 


  


(七)地狱


(1)地狱是什么?


永远有知觉地受刑罚( eternal conscious punishment )的地方。[23]


 耶稣教导说,地狱真实的存在。祂曾经明确地警告﹕


可9:47 -48                倘若你一只眼叫你跌倒,就去掉他。你只有一只眼进入神的国,强如有两只眼被丢在地狱里。在那里虫是不死的,火是不灭的。 


(2)地狱真有火吗?


 地狱是一个实有的地方。另一个名字是“火湖”,到底火湖的“火”是象征式的讲法,还是真实的?根据圣经的形容,它似乎有真实的“火”,例如路加福音16章财主和拉撒路的故事。[24]


 但另一方面,有圣经学者认为,尽管用硫磺和火等术语来描述地狱,但它并不意味着它是物质界的。地狱被描述为一个“折磨”的地方,最初是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豫备的永火」(太25:41)。[25]如果是为刑罚灵体,不可能使用物质世界的火去烧它。事实上,地狱最可怕的是永远有意识地、有罪地、羞耻地与上帝和一切善良隔绝。所以,纯粹物质的地狱其实并不像圣经所描述的那么可怕。无论如何,“在火湖中受苦”是最接近的形容办法。


 虽然地狱最初是为魔鬼和它的使者准备,但那些拒绝基督,选择跟随它的人,最终也要进去﹕


 启20:10                    那迷惑他们的魔鬼,被扔在硫磺的火湖里,就是兽和假先知所在的地方。他们必昼夜受痛苦,直到永永远远。

启20:15                    若有人名字没有记在生命册上,他就被扔在火湖里。


 


 (3)不同名字


 (a)“地狱”( Gehenna )


 太10:28 那杀身体不能杀灵魂的,不要怕他们。惟有能把身体和灵魂都灭在地狱( geenna , SN ﹕ 1067 )里的,正要怕他。 


耶稣讲的“ Gehenna ”是一个希腊字,中文翻译为地狱,英语圣经也翻译为“hell”。这是一个实有的地方。旧约称之为“欣嫩子谷”( Valley of Ben Hinnom )。当时的人在那里献祭给假神,包括自己的儿女。


 王下23:10又污秽    欣嫩子谷( Valley of the Son of Hinnom )的陀斐特( Topheth ;焚尸之地The place of burning (dead) bodies ) ,不许人在那里使儿女经火献给摩洛。


 耶稣时代,这地方成为一个公众的垃圾堆,不但一般的垃圾,还有动物的尸体。所以它能很生动地形容地狱。[26]


 (b)“地狱”( Tartaros )


 彼后2:4   就是天使犯了罪,神也没有宽容,曾把他们丢在地狱( tartaroo , SN ﹕ 5020 ) ,交在黑暗坑中,等候审判。


 和合本翻译为“地狱”,NASB也翻译为“hell”。在希腊神话中,指地狱中最深之处。关在其中的天使,可能就是创世记6﹕1-6所提到的。


 (c)其他名字和形容


 太25:30                    外面黑暗里。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

太25:41                    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豫备的永火里去。

太25:46                    这些人要往永刑里去。

可9:48                     虫是不死的,火是不灭的。

路16:28                    痛苦的地方。

帖后1:9                   他们要受刑罚,就是永远沉沦,离开主的面……

启14:10                    火与硫磺之中受痛苦。

启14:11                    他受痛苦的烟往上冒,直到永永远远。

启20:3                     无底坑


 地狱的描述多种多样,因此不能对任何特定的描述进行字面解释。然而,描述词的多样性和象征性并没有减轻地狱的痛苦——恰恰相反。它们共同呈现出一个比死亡更可怕、比黑暗更黑暗、比任何深渊更深的地狱。地狱是一个哀号和咬牙切齿的地方,任何单一的描述都无法描述它。它的象征性描述将我们带到了一个超出我们语言范围的地方——一个比我们想像的还要糟糕的地方。


 


  


(八) 奖赏和刑罚


 


(1)不同程度的奖赏


 得救的人,虽然都得到永生,,但会因为他们的行为和工作,得到不同的奖赏﹕


 林前3:12-15             若有人用金,银,宝石,草木,禾楷,在这根基上建造。各人的工程必然显露。因为那日子要将他表明出来,有火发现。这火要试验各人的工程怎样。人在那根基上所建造的工程,若存得住,他就要得赏赐。人的工程若被烧了,他就要受亏损。自己却要得救。虽然得救乃像从火里经过的一样。


彼前5:2                   务要牧养在你们中间神的群羊,按着神﹝旨意﹞照管他们。 ……

彼前5: 4                  到了牧长显现的时候,你们必得那永不衰残的荣耀冠冕。

启11:18                    你的仆人众先知,和众圣徒,凡敬畏你名的人连大带小得赏赐的时候也到了。


 


 (2)不同程度的刑罚


 罪人的终极刑罚故然可怕,但是圣经也表示这些刑罚有不同程度﹕


 太10:15                    我实在告诉你们,当审判的日子,所多瑪和蛾摩拉所受的,比那城还容易受呢。

路12:47                    仆人知道主人的意思,却不豫备,又不顺他的意思行,那仆人必多受责打。

路20:46-47               你们要防备文士。他们好穿长衣游行,喜爱人在街市上问他们安,又喜爱会堂里的高位,筵席上的首座。他们侵吞寡妇的家产,假意作很长的祷告。这些人要受更重的刑罚。

启20:13                    于是海交出其中的死人。死亡和阴间也交出其中的死人。他们都照各人所行的受审判。

启22:12                    看哪,我必快来。赏罚在我,要照各人所行的报应他。


  


虽然我们从圣经能得到的资料不太详尽,可能是我们有限的经验是无法完全了解的,所以神只能告诉我们这么多。但让我们都为这荣耀的归宿感谢神,为那永不衰残的冠冕努力;也劝阻他人信耶稣,免得被审判受刑罚。


 


 


 




[1]「居间状态」,林格尼尔福音事工( https://zh.ligonier.org/tc/articles/the-intermediate-state/ )。[2]  W. Edward Bedor , “ Hell, Sheol , Hades, Paradise, and the Grave, ” Berean Bible Society ( https://bereanbiblesociety.org/hell-sheol-hades-paradise-and-the-grave/ ). [3]“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heol , Hades, Hell, the lake of fire, Paradise, and Abraham's bosom ? , ” GotQuestions ( https://www.gotquestions.org/sheol-hades-hell.html ). [4]Wayne Grudem , Systematic Theology: An Introduction to Biblical Doctrine (Grand Rapids, MI: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94), p. 834-835. [5] 「什么时候复活? 」( https://www.gotquestions.org/T-Chinese/T-Chinese-when-resurrection.html )。[6] John F. Walvoord , Major Bible Prophecies (Grand Rapids, MI: ZondervanPublishing House, 1991), 408-09. [7] 「什么时候复活? 」 。[8] Grudem , Systematic Theology , 1141. [9]“What is the Great White Throne Judgement ?” ( https://www.gotquestions.org/great-white-throne-judgment.html ). [10]“What are all the different judgement in the Bible?” ( https://www.gotquestions.org/all-the-judgments.html ). [11] Grudem , Systematic Theology , 11 5 8. [12] Grudem , Systematic Theology , 11 62 . [13]Ron Rhodes, Bible Prophecy Answer Book (Eugene, OR: Harvest House Publishers, 2017), 214-215; Grudem , Systematic Theology, 11 60-61 . [14]Rhodes, The End Times in Chronological Order , 218. [15] Ibid., 220. [16] Rodes , Bible Prophecy answer book , 216. [17] Walvoord , Major Bible Prophecies , 414-416. [18]「天堂会有精金的街道吗?」( https://www.gotquestions.org/Chinese/Chinese-streets-of-gold.html )。[19]《华人基督徒查经资料网站》,启示录第二十一章注解, ( https://www.ccbiblestudy.org/New%20Testament/66Rev/66CT21.htm )。[20]J. Barton Payne, Encyclopedia of Biblical Prophecy: A Complete Guide to Scriptural Predictions and Their Fulfillment (Grand Rapids, MI: Baker Book House, 1991), 658-59. [21]Rhodes, Bible Prophecy Answer Book , 216 . [22] Ibid., 221-222 . [23] Grudem , Systematic Theology , 1148. [24] Walvoord , Major Bible Prophecies , 411-12. [25]“What does it mean that hell is referred to as a lake of fire?” ( https://www.gotquestions.org/lake-of-fire.html ). [26]Rhodes, Bible Prophecy Answer Book , 207 .


全文链接:https://www.chineseapologetics.net/B-Prophecies/S_Heaven-hell.htm